81歲老人:常回家看看
摘要: 陳運廷在查閱資料。 □晚報記者 劉 鵬 戶向陽 張麗麗 文/圖 精神矍鑠、思維清晰、身體硬朗。今年81歲的陳運廷老人走起路來依然穩健有力。3月19日,在市交通路中
陳運廷在查閱資料。
□晚報記者 劉 鵬 戶向陽 張麗麗 文/圖
精神矍鑠、思維清晰、身體硬朗。今年81歲的陳運廷老人走起路來依然穩健有力。
“這老頭,身體硬朗著呢!”老人的老伴笑著對記者說。
“嗯,身體還不錯。”陳運廷說,他退休后一直幫兒女照看孩子,每天騎車接送孩子上學,沒事在家時看看書。
誰也不會想到,這個中等身材、略顯瘦小的老人,是當年抗洪救災的典型人物。《人民日報》、《農民日報》、《解放軍報》等媒體先后報道過他的事跡。1976年出版的《抗洪搶險報告文學集》、1994年出版的《駐馬店地區“75.8”戰洪紀實》等書均記錄了他的先進事跡。
在百度搜索的81條結果中,也有一條與陳運廷老人有關的內容。一篇名為《“75·
40年前,驛城區板橋鎮(時為泌陽縣板橋公社)大路陳村的老百姓對“陳運廷”這個名字非常熟悉。當時任泌陽縣馬谷田鎮(時稱公社)黨委副書記的陳運廷,在“75·
記者在陳運廷家中,聽老人回憶了那一段難忘的歲月。
讓老百姓重樹生活信心
“我老家是板橋鎮大路陳村的,發洪水時只有我一人在外工作,妻兒老小都在老家居住。”陳運廷說,當時他擔任泌陽縣馬谷田鎮黨委副書記,洪水過后,上級給他批了幾天假,讓他回去安置家人。
陳運廷踏入家鄉的土地,面前的景象讓他受到極大的震撼。原本有11個自然村的大路陳村已經不存在了,不僅房屋全部沖毀了,就連耕地也被淤沙埋沒了,滿地都是洪水沖刷過的痕跡。以往平坦的大路找不到了,整個村莊除了留下4棵樹外,剩下的只是一片大沙灘和沙灘上的積水。
回想起40年前的景象,老人仍然有些悲傷,眼里蓄滿了淚水。他告訴記者,由于他是干部,村民看到他回家,立即圍了上來,向他打聽上面的政策。村干部見到他像見到救星一樣,找他商談村民以后的出路。
“由于村民的情緒非常不穩定,我只好隱瞞了回家的真實目的,先把他們的情緒穩定下來。”陳運廷說,當他了解到很多村民投親靠友,準備往外地搬遷的情況后,暗暗下決心,要留下來與村民一起共渡難關,決不能讓大路陳村從地圖上消失。
回村的當天晚上,陳運廷便和大路陳村黨支部書記陳陶然、副書記王金謙一起,召集村民學習黨中央慰問電,分析戰勝災害的有利條件,鼓勵大家發揚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當時的口號是‘自力更生、奮發圖強、恢復生產、重建家園’。”陳運廷說。
“運廷從馬谷田調回來了!”這個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立即傳遍了大路陳村。原本打算前往外地投親靠友的村民有了主心骨,都決心留下來重建家園。
沙灘上 留下一行行腳印
說干就干,到大路陳村上任的當天,陳運廷便召集村干部開會,讓他們匯報各村的受災情況,統計失蹤人數。隨后,他又召開了村民大會,把上級的精神傳達給大家,并商議重建家園的辦法。
“召開完所有的會議后,我帶領村干部四處查看,并制訂了3個解決方案。”陳運廷說,首先把沒有被沙完全覆蓋的土地分給村民,讓村民在上面種菜,解決吃的問題;其次號召村民返回原住地,尋找能夠使用的生產工具,或者向親戚朋友借;最后他們帶領村民劃分3個村民安置點,搭建臨時住房。
布置好一切后,陳運廷并沒有閑下來。他又積極向上級部門申請,把板橋水庫庫底的可耕地,劃給大路陳村一部分,確保村民能夠吃上飯。在這場轟轟烈烈的重建家園中,村干部都各自領取了任務,陳景思負責水庫庫區耕地的生產,陳陶然負責水庫庫區外可耕地的生產,王金謙負責村民搭建房屋。
“我們當時是兩手抓,一手抓生產,一手抓建房。”陳運廷說,為了迅速恢復生產,一場移沙墊淤造田、為冬播突擊整地的硬仗在大路陳村打響了。結合大路陳村實際,他又提出“翻層壓沙加造林,三年改變大路陳”的口號。他帶領村民,始終奮斗在第一線,兩個月沒有穿過鞋子,滾燙的沙灘上留下了他的一行行腳印。
就這樣,陳運廷在大路陳村堅守了3年多,使大路陳村迅速從災難中走了出來。到了1978年,大路陳村的土地基本上復耕了,糧食產量也提高了。很多村民都搬回了原址,住上了新建的磚瓦房。大路陳村還建了一個磚窯,除了供應本村使用建房用磚,還供附近村落建房用磚。
人離開了 心卻沒有離開
1979年6月,陳運廷辭去了大路陳村第一黨支部書記的職務,回到板橋鎮政府負責移民安置工作。
“人雖然離開了,心卻留在大路陳村,關注著村里的發展變化。”陳運廷說。
盡管當時板橋水庫正在重新修建,工作十分繁忙,但陳運廷仍時常與陳陶然、王金謙等人聯系。因為他在任時的整個規劃還沒有全部完成,如修路、建橋、綠化等,每次陳陶然遇見問題時,總愛找他商量,他則樂此不疲。
經過幾年努力,大路陳村的土地雖然復耕了,但是土地肥力沒有完全恢復。陳陶然找他商量對策后,陳運廷一夜沒有合眼,查找多種資料尋找對策。最后,兩人商議種“綠肥”(俗稱盛麻)種子,以此使土地肥沃。“當時我們決定種盛麻,主要是因為它耐貧瘠,是養地肥地的好作物。”陳運廷說。
兩人商議好對策后,陳運廷便開始尋找盛麻種子,最終聯系上山東的一家種子公司。然而,由于盛麻長大后比較高,村民必須先收割,把它砸碎后才能撒到地里。這樣一來,不僅費時而且費力,再加上當時天氣比較熱,很多村民都受不了。
知道村民的難題后,陳運廷又提出了一個辦法。他讓村民直接用拖拉機碾壓盛麻,來回碾壓兩遍后再犁,這樣不僅方便了村民,解決了人力問題,還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如此種了幾年盛麻后,大路陳村的土地產量逐年提高。
“雖然我離開大路陳村了,但是始終在看著它,需要時我仍然會挺身而出。”陳運廷告訴記者,1995年他從板橋鎮退休后,家人便搬到鎮上與他一起居住。他仍時常回老家看看,知道誰家開沙場了,誰家搞運輸了,誰家辦板材場了。看到老家變得越來越好,陳運廷非常高興,他覺得自己當初付出的努力值了。
家鄉一定會越來越好
2004年,陳運廷與老伴移居駐馬店市區。記者走進陳運廷家,看到屋內收拾得整整齊齊,墻壁上除了掛有老兩口的照片外,還有兩張孩子的照片,陳運廷說那是他們的孫子和孫女。
陳運廷和老伴劉效青共育有6個子女,除了最小的兒子在南方上班外,其余5個孩子都在駐馬店工作。說起自己的幾個子女,陳運廷滿臉自豪。他告訴記者,他的6個孩子都接受過高等教育,如今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打拼出了一片天地。
“我的孫輩中有的已經參加工作了,有的正在讀研究生,最小的孫女才3歲。”陳運廷說,如今老兩口沒有什么事,主要的任務是接送孫子上下學。
說起兒女的事情,老伴劉效青開口了:“孩子們都很孝順,每年都帶我們去外地玩,我們去過北京、江西、廣州、海南等地。”75歲的劉效青一邊說,一邊笑。她告訴記者,孩子們都很孝順,經常回來看望他們。
在與記者交談時,81歲高齡的陳運廷侃侃而談,思路清晰。談起過往,陳運廷雖然偶有悲憫之情,卻始終保持著祥和安寧的心態。或許正是這種心態,才讓這位貌不驚人的老人,在40年前擔負起重建家園的重任,幫助村民重樹生活的信心。
陳運廷告訴記者, 他經常讓孩子們帶著他回家看看。家鄉的每一次發展變化,他都心中有數。看著如今生機勃勃的大路陳村,他備感欣慰。
“我相信,家鄉一定會越來越好!”老人說。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