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那”文化價值亟待發掘
摘要: “我在那邊。” “那邊是哪邊?” “就是那邊啊!” 這是幾位外地游客在廣西百色鄉村迷路時的“抓狂通話”。&ldquo
“我在那邊。”
“那邊是哪邊?”
“就是那邊啊!”
這是幾位外地游客在廣西百色鄉村迷路時的“抓狂通話”。“那邊”,實際是當地的一個地名。不僅如此,就在離“那邊”不遠的地方,還有另一個地名——“那里”。這樣特別的地名,讓初來乍到的外地人,著實有些摸不著頭腦。
在壯鄉廣西,類似以“那”冠名的鄉鎮村落比比皆是。“那”是壯民族獨特的文化符號,壯語意為“田”和“峒”,最初指水稻田,后來泛指田地或土地。
作為傳統稻作民族,千百年來,壯民族據“那”而作,依“那”而居,以“那”為本,由此形成以稻作文明為內核的“那”文化,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可以說,幾乎每個壯族同胞都有“那”文化情結。
地名里的土地情結
在稻作民族的心目中,土地是最寶貴的財富,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以土地為轉移,以農耕為一切行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最明顯的表現便是依田定居,以田論人,用田取名,為田設神。
壯族的村落,多數是依山傍水,面對著田地。以田地“那”標識取地名,便順理成章。大至縣市鄉鎮,如那坡、那馬、那陳;小至村屯弄場,如那王、那紹、那左。據不完全統計,含“那”字的地名,在廣西有1200多處。
以“那”命名,依據多是“那”的特點和性質,如那翁(“翁”為壯語音譯,下同),即濫泥田;那江,中間的田;那波,泉邊的田;那雷,土嶺的田;那達,河邊的田;那六,水車灌溉的田;那樓,我們的田;那班、那曼、那板,村寨田;那馬,養馬的田;那昌,工匠的田;那筆,養鴨的田;那懷,養水牛的田……
為這些地方命名的人,是最先開墾這些田的壯族先人,他們約定俗成,無論在何時何處為地方、村寨命名都遵循這一法則,依據著同一模式,即以“那”為冠。
“壯族先民既是墾荒者,又是種田人,飽嘗過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辛勞,深知田地來之不易,覺得田地太寶貴了。”廣西民族研究所所長覃乃昌研究員說,這樣的命名思路,表達了他們對田地的珍惜和眷戀,而這種自然形成的土地情結,是那樣的牢固,那樣的深沉,那樣的刻骨銘心。
“那”文化與稻作文明
壯族先民適應珠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氣候特點,把野生稻馴化為栽培稻,形成了以“那”為符號的稻作文化。
在珠江水系流域地帶,都分布著冠“那”的地名,其中又以廣西的左右江、紅水河、邕江流域最為密集。在越南北部、老撾、泰國、緬甸和印度的阿薩姆邦等東南亞地區,也廣泛分布著冠“那”的地名。
梳理“那”地名分布的地理范圍可以發現,東起我國廣東省中部,西至緬甸和印度中部,北至云南中部、貴州南部,南至泰國南部、越南中部和我國海南省,形成了一個“那”文化圈,也即稻作文化圈。
稻作文明,是壯族先民對人類文明作出的巨大貢獻。2012年10月,中科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課題組在英國《自然》雜志發表論文提出,分布于中國廣西的普通野生稻與栽培稻的親緣關系最近,表明廣西(珠江流域)是最初的馴化地點,而非之前考古學研究長期認為的長江中下游區域,由此得出“稻作文明從廣西傳向世界”的科學論斷,進一步豐富了“那”文化的內涵。
對于“那”文化的發展,廣西駱越文化研究會會長謝壽球認為,地處“那”文化圈東部的壯、布依、侗、水、仫佬、毛南、黎等民族,由于受漢文化的影響以及地理環境的不同,朝一個方向發展;而地處“那”文化圈西部的鄰國泰國的泰族、緬甸的撣族,老撾的老族等,由于受到印度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響以及地理環境的不同,則朝另一個方向發展。
“那”文化價值亟待發掘
“那”文化是壯民族文化的精髓,但多年來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
近年來,一批國內知名民族文化專家和考古專家相繼對廣西壯族“那”文化進行了深入考察研究。“那”文化的挖掘、保護、利用和傳承,越來越受到重視。
這其中,廣西隆安縣的成果最具代表性。經考古發現,隆安縣有獨特豐富的“那”文化遺存,有大量新石器時代稻作文明的標志文物。早在6500年前,駱越先民就在隆安縣創造了大石鏟文化,隆安大龍潭大石鏟文化區擁有中國新石器時代最先進的稻作工具,出現了大規模有組織的水稻生產。
目前,隆安縣“那桐農具節”“紅良壯族打鐵技藝”“稻神祭”“壯族九蓮燈”“壯族亥日”5個項目已經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那桐農具節”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廣西各地,弘揚“那”文化的活動異彩紛呈。尤其是每年“四月八”農具節,壯族同胞紛紛暫停生產,身著民族服裝,舉行祭祀、游街活動,用歌舞表達對土地、耕牛的敬仰感恩之情,頌揚辛勤勞作的精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今年3月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專門召開會議,專題部署推進“那”文化的研究、挖掘和利用工作。“‘那’文化的研究、挖掘和利用工作不要等,要‘兩條腿走路’。”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常委、自治區副主席唐仁健說,一方面加強研究挖掘,一方面加強開發和宣傳,要通過多種形式,大力擦亮廣西的“那”文化品牌。
“那”些地名,“那”些文化,迎來春天了。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光明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