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子猷與古箏曲《漁舟唱晚》
摘要:□晚報記者 張廣智/文 王瑩/圖 隨行的遂平縣委宣傳部主任科員王海洋(右一)向記者介紹情況。在我國民族音樂史上,記載著一個光輝的名字——魏子猷。古箏大家、
□晚報記者 張廣智/文 王瑩/圖
隨行的遂平縣委宣傳部主任科員王海洋(右一)向記者介紹情況。
在我國民族音樂史上,記載著一個光輝的名字——魏子猷。古箏大家、中國著名傳統民樂大師、家喻戶曉的古箏曲《漁舟唱晚》、《百鳥朝鳳》原創者魏子猷,以遂平人特有的堅韌不拔的性格,攀登一座又一座藝術高峰。其古箏曲《漁舟唱晚》成了一首蜚聲世界、舉世公認的中國傳統古箏名曲。在魏子猷誕辰140周年之際,7月22日,記者專程到他的家鄉——遂平縣陽豐鎮吏部張村進行了采訪。
人物小傳
魏子猷(1875年~1936年),河南遂平人,曾做過縣長,文化修養較高。自幼喜愛音樂,琴、箏、琵琶、笙管,件件精通,尤擅十三弦箏。1925年前后在北京西單牌樓道德學社教箏,河南箏樂由此傳播,曾編有曲集《中州古調》(工尺譜手稿)。所傳箏曲有《漁舟唱晚》、《天下大同》、《關雎》、《平沙落雁》等。其表演藝術具有濃郁的河南民間音樂風格特點,以古樸渾厚的韻致見長。所傳弟子有婁樹華、史蔭美、梁在平等,他們均為中國近代箏樂史上的重要人物。
音樂啟蒙
1875年陽春三月的一天,魏子猷出生在遂平縣陽豐鎮一個小村莊——吏部張村。據吏部張村原黨支部書記、88歲依然精神矍鑠的張發祥介紹,魏子猷自幼聰明,背書過目不忘,3歲能背唐詩宋詞,很受族人喜歡。
當時,魏家族長有愛聽戲曲的習慣,隔三差五便請來戲班演出。魏子猷5歲時就能作詩、繪畫,同時對民間樂器也產生了興趣。如果有藝人進行踩高蹺表演或大銅器表演,他必看。他喜歡簫、琴、等樂器,總會在樂師們演奏后吹吹拉拉、彈彈打打,直到滿足為止。
魏子猷的這些愛好和舉動,樂師們看到后常常在空閑時間教他一些技巧。這些被魏家老爺子看在眼里,通過觀察,他覺得學習音樂將來或許有用,便在以后的課程學習中聘請老師為魏子猷增加了一門音樂課。少年時期的魏子猷特別喜愛民樂,這為他后來成為現代箏樂的先驅、河南古箏流派的奠基人等創造了條件。
外出求學
張發祥告訴記者,在后來去汝寧府求學的過程中,魏子猷了解到當時的汝寧府所在地汝陽縣(今汝南縣)雖不是大調曲子的傳播重地,但文化底蘊深厚。他大量翻閱汝寧府志,考察民間音樂,豐富中州古調音素。他了解到600年前出生在明代汝寧府正陽縣境的一對優秀兒女——名垂青史的琵琶演奏家鐘秀之和黃凌兒,是天中大地上的兩顆耀眼樂星。
魏子猷還了解到我國南北朝梁武帝年間出生于汝南的音樂大腕周舍,精通四聲、五音、十二律,有音樂作品《上云樂》和《鞞舞歌》傳世,是當時名滿天下、德藝雙馨的藝術巨擘。他考察到起源于汝水河畔的“蔡謳”是中國最早的(春秋時期)地方民間音樂體系,有《詩經》中的名篇《汝墳》為證。可想而知,“蔡謳”的音樂元素隨著歷史長河的流淌已牢牢化入河南的民間小調、大調曲子說唱藝術和梆子腔、曲劇、越調等劇種音樂之中。
隨著對中州古調的深入研究和文化知識的逐步高深,魏子猷想用多段體形式反映不同的音樂形象。于是,他就在大自然中尋找音樂動機,在詩詞歌賦中孕育音樂靈感,為創作《漁舟唱晚》打下堅實的基礎。
潛心創作
據隨行的遂平縣委宣傳部主任科員王海洋介紹,1925年夏,魏子猷辭官回到了遂平,衣錦還鄉,自然有不少親朋好友為他接風洗塵。昔日在一起的音樂玩友們聽說后從四面八方趕來,敘舊玩樂。特別是每天來到汝河大堤操箏,滿眼閃閃發光的金沙,碧波蕩漾的河水,寬闊的河面,漁翁駕舟捕魚,水鳥掠過清澈的河面,夕陽西下晚霞滿天的壯美,使得魏子猷心沉靜下來,不再以人事煩心,也不再受世俗紛擾。
欣賞著詩情畫意的大自然,油然而生對祖國山河的無比熱愛,激發著年已半百的魏子猷,不知不覺中《漁舟唱晚》的旋律初稿便在手指間流淌出來。此時,他調整了人生奮斗的目標:要把河南古箏介紹出去,要熱情傳播河南箏曲,要讓河南古箏代代相傳,要積極提倡民族民間音樂。這年的秋天,他拜別親人朋友,攜家眷北上北京寓居,并在一家慈善機構“道德學社”專事箏藝。
魏子猷傳譜的著名古箏作品《漁舟唱晚》,以唐代詩人王勃《騰王閣序》中“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佳句的前四個字為標題,描繪了夕陽西下,碧波萬頃,漁人歡愉歌唱,滿載豐收,欸乃歸舟的動人情景,表現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贊美。樂曲意境深邃高雅,旋律以典型的民族風格五聲音階為基礎,音樂優雅古樸,通俗又有韻味。
弟子眾多
王海洋認為,魏子猷不僅是我國近現代古箏巨匠,還是一位知識型的民族民間音樂家和古箏教育家。他技藝精湛、文化高深,對我國近現代古箏的發展和延續起了關鍵作用,對河南箏跨區域傳播做出了貢獻。
魏子猷弟子眾多,皆成名家且大都是中國近現代箏樂史之重要人物。其高足婁樹華,河北玉田人,自1925年開始在北京師從魏子猷學箏,成績優異,1936年曾赴歐美各國演奏,是最早將我國古箏藝術介紹給世界的人。特別是魏子猷在《漁舟唱晚》曲成之后,讓他習奏,婁樹華勤學苦練,認真領悟,經過他的加工潤色,使樂曲更完美,終創輝煌。
魏子猷逝世后,《漁舟唱晚》在婁樹華的演奏下,成了一首蜚聲世界、舉世公認的中國傳統古箏名曲,并且已成為我國十大傳統名曲之一,婁樹華做出了重大貢獻,以致后人誤認此曲為婁樹華的作品。
與婁樹華一起向魏子猷學箏的還有梁在平,河北高陽人,他上個世紀四十年代開始蜚聲樂壇,為臺灣古箏研究會會長,被譽為“臺灣古箏之父”。1938年自費刊印了中國箏譜《擬箏譜》,這是中國古箏史上第一本箏譜,填補了“箏無專譜”的空白。所灌制的唱片《寒鴉戲水》注有“南派”字樣。因為婁樹華、梁在平都師從魏子猷,所以也都被稱為河南派古箏演奏家。此外還有程午加、周希文、史蔭美等也都曾師從魏子猷。
我國現當代古箏大師、新中國學院派古箏專業奠基人、北京古箏研究會會長、中國音樂學院教授曹正是婁樹華的高足,是魏子猷的再傳弟子,所以也被公認為遂平古箏學派的代表人物。
魏子猷深感古箏教學不能拘泥于民間的口傳心授,要有創新,編寫教材是當務之急,便把終生所奏和收集來的河南箏樂匯編成古箏曲集《中州古調》(為工尺譜手稿),供弟子學用,雖未經刊印但傳抄流傳很廣。收譜有《天下大同》、《關雎》等數十首。
正本清源
魏子猷是我國近現代首屆一指的古箏演奏家和教育家。他技藝精湛,文化高深,是一位知識型的民族民間音樂家。他盛年為官,當過縣長,后辭去官職,寓居北京,在北京“道德學社”傳授箏藝。所以箏曲皆名優曲佳,內涵豐富,意境深遠。如《關雎》、《百鳥朝鳳》、《天下大同》等。
關于古箏曲《漁舟唱晚》的來歷,遂平縣作協主席王中明經過長期潛心研究后認為,《漁舟唱晚》是魏子猷先生傳譜的一首古箏作品。該曲以唐代詩人王勃《滕王閣序》中“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一句的前四字為標題。作品在曲式結構上突破了傳統的六十八板單一曲式,通過不同段落體現音樂形象的對比和發展,使用了大篇幅的音型模進和華彩樂段,比傳統的六十八板古箏曲大大向前跨進了一步,具有高度的藝術水平。曲成之后,讓其高足婁樹華習奏,婁樹華勤學苦練,認真領悟,終創輝煌。
關于古箏曲《漁舟唱晚》的來歷,流傳有幾種說法。一是金灼南先生于1912年根據山東傳統箏曲《流水擊石》和《三環套日》改編而成。二是婁樹華先生于1937年根據山東樂曲《歸去來》改編而成。三是程午加先生于1928年在北京從魏子猷先生學習此曲后,根據記錄整理成譜。還有魏子猷先生的孫子也說,他以前經常聽祖父彈奏《漁舟唱晚》這首樂曲。
以上說法之一的金灼南先生,是山東古箏流派的先驅,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曾慕名專程前往北京道德學社,和魏子猷先生交流箏藝,當時趁機向魏子猷先生學習《漁舟唱晚》是不言而喻的。至于婁樹華和程午加二位先生,他們都是魏子猷先生的直傳弟子,既然程午加先生從魏子猷先生那里學習并記錄了《漁舟唱晚》,那么婁樹華先生所彈奏的《漁舟唱晚》,必然也是從魏子猷先生那里學來的,只是經過他的加工潤色,使樂曲更加完美。因此,對《漁舟唱晚》的廣為流傳,并成為一首舉世公認的中國傳統名曲,婁樹華先生也是功不可沒的。
過去由于歷史條件限制,音樂作品無法及時出版發表,只能通過互相交流演奏,逐漸傳播推廣,所以才形成《漁舟唱晚》的來歷說法不一的狀況。現在根據可靠史料,證明《漁舟唱晚》是魏子猷先生的傳世之作,清源正本,珠還全浦。上世紀九十年代出版的音樂典籍《中國古箏名曲薈萃》,也將《漁舟唱晚》歸入了魏子猷先生傳譜的河南古箏名曲之中,實際已對古箏曲《漁舟唱晚》的來歷,作出明確結論。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