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李仙橋
摘要: □ 王化黨 王振全從泌陽縣黃山口鄉政府駐地沿著彎彎曲曲的山道向西北行進十余里,山水環繞間,翠綠懷抱中,一排排青磚紅瓦錯落有致地點綴在山凹間,三座古樸的石橋
□ 王化黨 王振全
從泌陽縣黃山口鄉政府駐地沿著彎彎曲曲的山道向西北行進十余里,山水環繞間,翠綠懷抱中,一排排青磚紅瓦錯落有致地點綴在山凹間,三座古樸的石橋將小山村銜連成盤龍形。這便是“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李仙橋村了。
說起李仙橋村的得名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唐朝末年,戰亂不止,瘟疫肆虐,民不聊生。“八仙”之首鐵拐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決心要踏遍天下名山尋找仙草,醫治頑疾,拯救黎民。雖歷五岳,未能如愿,但癡心不改。一日行至舞陰郡內,忽然眼前一亮,發現一處云霧升騰之所,但見炊煙裊裊,屋舍儼然,男耕女織,牧笛悠揚,一派祥和康健景象。仙人大喜,欲問原由,無奈被村內三條山溪阻隔,鐵拐李行走不便,救民心切,口念咒語,略施法術,點石成橋。后經村中老者指點,在村北的大佛嶺上尋得夏枯草、半枝蓮、白茅根三味真藥,仙人為救民尋藥造橋之說世代相傳,引為美談,李仙橋村由此得名,沿用千年。至今,遠近的山民還用這三味草藥熬湯療疾。2014年12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委員會組織專家來黃山口普查原生態中草藥,認定有二十多個品種達到國優標準。中原圣光醫藥集團已與黃山口鄉政府達成合作意向。黃山口中藥材叫響品牌,拉動發展,前景廣闊。
李仙橋的橋造型古樸典雅,做工精細,結構堅固,形態優美。村南的大石橋單拱跨度長約9米、寬約3米。橋洞砌石對接緊密,縫不入刃。砌石花紋呈弧形連環盤繞。弧頂部鑲嵌行龍石雕,鱗須歷歷,昂首踏云。聽村里老人講,無論山洪怎樣肆虐,行至李仙橋便自然馴服,從未浸淹龍頭;無論大地怎樣干旱,龍頭下面依舊泉水叮咚。橋面由大塊青石板鋪就,雖歷千年風雨,車輪碾壓,依然脊背硬挺,負重載物。據史書記載,黃山口是南北朝分界地帶,南朝舞陰郡(今羊冊鎮古城村)經馬仁陂(西漢時期修建的蓄水工程)、李仙橋向北翻越大佛嶺及黃山諸峰至北魏的襄城郡(今方城、襄縣一帶)是南北商業要道。曾幾何時,這里商賈云集,人聲鼎沸,位于村東北大佛嶺半山腰的興隆寺舊址就是明顯的例證。解放前寺內尚存主殿五間,配殿四間。遙想當年,殿宇軒昂,香火繚繞,善男信女,誦經念佛,為這滾滾紅塵增添了幾多虔誠。最奇特的是寺東南有一山泉,相傳為修行高僧受佛祖點撥而掘,飲水三日,邪念頓消、一心向善,至今泉水清冽,晝歌夜唱流向遠方。
李仙橋民風淳樸,代代有賢人,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李仙橋人再掀新篇。他們在全國造林勞動模范宋定興的帶領下,戰天斗地,劈山造林,把荒山禿嶺變成了千畝林海。養殖業迅猛發展,家家雞鴨成群,戶戶牛羊滿圈,牛羊遠比人口多一直是李仙橋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村民崇文尚武,愛國保家,適齡青年主動應征入伍,建功軍營,僅有200多人的小山村先后有10多人在部隊服役,有3人升任正團職務。有10多名學子先后進入本科和專科院校學習,走出了黃山口鄉第一個清華大學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df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