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盆瓦罐
摘要: □王太廣“熊莊的瓦盆瓦罐——當當響。”這是當年水屯一帶頗為流行的歇后語,常被用來贊譽物品的質量好。熊莊位于水屯鎮石莊村西頭,緊鄰駐馬店至新蔡
□王太廣
“熊莊的瓦盆瓦罐——當當響。”這是當年水屯一帶頗為流行的歇后語,常被用來贊譽物品的質量好。
熊莊位于水屯鎮石莊村西頭,緊鄰駐馬店至新蔡公路。人們從公路上經過此地時,老遠就能看見公路北邊一個燒制盆罐的土窯,冒著滾滾濃煙,直沖云霄。土窯西側是一溜兒平房,前邊擺放著一排排晾曬的泥盆泥罐,令人羨慕。
1974年夏天,我在水屯高中上學時,班里有一個很要好的同學叫熊小法,是熊莊人。一個周末的下午,熊小法領著我到了熊莊生產隊的窯場。
窯場面積不大,但布局恰當。西頭靠河邊,是取土、和泥的地方,中間是晾曬泥瓦罐的空場,北邊是一排加工作坊和倉庫,東邊是窯場。我們看到三個漢子穿著大褲衩、赤背光腳,在一大片黃泥巴中來回踩踏。黑黝黝脊背上的汗水像淋雨似的一直流到腳下的泥中。他們的腿上、身上、臉上粘著星星點點的泥巴。熊小法跟他們打過招呼后,對我說:“做瓦盆瓦罐首先是取土、和泥。俺莊的土質好,黏性大,老幾輩的人都用這一米以下的生土,曬干后,用石磙碾壓成碎末,過篩子、無雜質、兌水浸泡后再和泥。經過人們反復踩踏、摔打,像和面一樣,把泥坯揉得勻勻的、黏黏的,才能轉入加工制作。”
在外邊平坦的場地上、木架上,放著一個個大小不一、土黃色的泥巴盆、泥巴罐。這些都已大半干了,外邊的模子已經卸掉,等待裝窯、煅燒。我隨口問一句:“要是下雨了咋辦?”熊小法趕快制止我。他說:“在這兒最忌諱的是說‘下雨’。一旦遇上急雨,所有的泥坯子就變成一攤爛泥巴了。”
看到這些熟悉的瓦盆瓦罐,我想起了每到水屯村逢集時,就有一些人一大早拉著架子車,上面裝著一套套的瓦盆瓦罐,在稅務所門前的空場上擺了一大片。那些人也許就是熊莊的吧。一有買主,賣瓦盆瓦罐的人就一手拎起,一手用旱煙鍋子在瓦盆瓦罐上“當當”一敲,清脆悅耳,極少有裂紋的聲音。這些瓦盆瓦罐的銷量很大,成為熊莊生產隊的主要收入來源。
那時候,瓦盆瓦罐在普通人家很普遍,生活中都離不了。瓦盆瓦罐的最大優點是透氣不漏水,盛粥不發酵、不變質,但就是易碎易爛,不結實。其實,人們并不在乎這個,原因是便宜,幾毛錢就能買一個,碎了再買,爛了再換。光俺家就有好幾個瓦盆:大號和中號的,多用于洗衣服、和面、生豆芽、泡菜,也能盛水、盛糧食;小盆多用來盛飯、盛菜。大瓦罐盛水、盛湯,小瓦罐大多做尿罐子。尿罐子的兩側都有兩個耳鼻,在這兩個耳鼻上拴根繩子,晚上提進屋里,放在床邊,早上提出去把尿倒進糞池里,然后放到茅廁的墻邊。
如今,那些粗糙而又易爛的瓦盆瓦罐早已遠離人們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結實美觀的塑料、瓷、鐵、鋁、不銹鋼等制品。但瓦盆瓦罐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它經歷了無數次的洗禮和變遷,應該深藏在我們民族的記憶深處。
王太廣專欄:回望鄉村
主要內容:回望鄉村風貌,講述鄉土故事,傳承天中文化,揭示深刻內涵。
個人簡介:王太廣,河南汝南人。生于貧困農村,飽嘗生活艱辛,抒發真情實感,通俗自然親切。多篇作品在《人民日報》、《文藝報》、《作家文摘》等報刊上發表,《駐馬店日報》、《天中晚報》分別開有專欄。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