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創辦民俗文化博物館
摘要:□晚報記者 高琳琳 文/圖近300平方米的兩層樓里,陳列著石臼、轆轤、紡車、木犁、木凳等幾百件農耕民俗物品。在駐馬店市產業集聚區燒山社區,有一座別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晚報記者 高琳琳 文/圖
近300平方米的兩層樓里,陳列著石臼、轆轤、紡車、木犁、木凳等幾百件農耕民俗物品。
在駐馬店市產業集聚區燒山社區,有一座別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博物館。民俗文化博物館的創辦者是社區居民李輝福。李輝福年輕時就喜歡收藏,尤其喜歡與農耕文化相關的老物件。這幾百件老物件,是他用20多年的時間搜集的。
李輝福向記者介紹木鉆的用法。
穿越到農耕時代
李輝福家位于市白橋路與汝河大道交叉口西北角。走進他的家,前排的二層小樓就像一個農家小院,十分簡樸。
一樓樓梯口擺放著一些民俗用品,隔壁的房子里裝滿了舊時家里用的供桌、木桌和木床。李輝福說,這些都是他搜集的,經過簡單修理后展現在大家面前。
在一樓的墻壁上,記者看到一些裝裱起來的證件,有60年前的畢業證書,還有幾十年前的土地使用證。這些證件都有50年以上的歷史。
上到二樓,仿佛穿越到農耕時代。挑水的扁擔、耕地的木犁、織布的紡織機、提取井水的轆轤,還有各種農忙時節的木制工具……一件件被淘汰的農具既承載著記憶,也記錄著農耕生活的變遷。這些老物件雖然表面有些斑駁,但它們是農耕文化的記錄者。
為了收藏花盡心思
為了收藏這些老物件,李輝福花盡了心思。經過他的布局和設置,老物件分為紡織用品區、民俗用品區、農耕勞作區。每個區陳列著不同的農具和民俗物品。對一些農具,李輝福進行了簡單的設計,讓人更明了物件的用途。
55歲的李輝福雖然不是農民,但從他收藏的這些老物件中能看出他對農村、對農民、對家鄉的感情。他說,自己從小就喜歡收藏各種老物件。收藏農耕民俗物品不僅因為喜歡,而且想留些農村的回憶。
“那時候一發工資,我就會拿著錢往鄉下跑。全市的農村我快跑遍了。”李輝福說,他經常跟農民打交道,到誰家看到被淘汰不用的老物件,就跟人家淘換,要不就拿錢買。20多年下來,就積攢了很多。
接觸的民俗物品越來越多,李輝福已經不再滿足于收藏。他覺得應該讓這些老物件發揮更大的作用,讓更多的人了解民俗文化,留住鄉村文化的根。
隨后,李輝福把家里前排的二層小樓騰空,放置這些老物件,并且有了籌備民俗文化博物館的想法。經過努力,李輝福的民俗文化博物館落成了。
讓更多的人了解民俗文化
自從民俗文化博物館開館后,鄰居們經常到李輝福家,還有不少慕名而來的藏友來交流,收購他的老物件。
“這些東西別說孩子們沒見過,有的我們也叫不上名字。”鄰居們說,通過李輝福的民俗文化博物館,能讓年輕人記住農耕歷史,非常有意義。
除了喜歡收藏民俗物品外,李輝福院子后面的房子里,陳列著許多他收藏的玉器和瓷器,有些物件已經伴隨他近20年了。
在李輝福的院子里,隨處可見破舊的銅鐘、養著金魚的石槽、掛著煙袋的長煙斗。各種各樣的老物件給古樸的小院增添了一份寧靜和神秘。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