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熊煎熬的教訓 公募基金三大痛的領悟
摘要: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副總經理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這輪熊市的成因很多,屬于極端情況,也許以后再也不會出現,但如果說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在這輪熊市中領悟到什么,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副總經理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這輪熊市的成因很多,屬于極端情況,也許以后再也不會出現,但如果說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在這輪熊市中領悟到什么,個人認為最大的收獲是更為注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更注重絕對收益。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資本市場也一樣,只是在去年,這種轉換顯得過分急切了一些。
去年6月,上證綜指起初還是延續牛市路線,以凌厲攻勢進軍5000點,并在短短五個交易日內就取得了成功。爾后乘勝追擊,更是于當月12日站上了“5178”高地。再回首,這一點位一直是A股市場再未企及的高點,從2015年6月15日起,兩市股指傾瀉而下,開啟了一輪力度空前的大熊市,上證綜指不到半年便已腰斬,至今年1月27日,一度創下2638點階段新低。
于是,有投資者將6月15日作為熊市一周年的紀念日。“確實值得紀念,更值得反思”,日前,一位離職的公募基金公司總經理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2014年7月下旬至今,近兩年時間,A股市場正好“牛”一年,“熊”一年,投資者亦經歷了冰與火、喜與悲的考驗。“總該從這份記憶中得到點什么,作為重要資產管理機構的公募基金更應如此”,他說。
規模劇變領悟要重視流動性
如果要說,2015年的A股市場為公募基金行業帶來的最直觀的好處是什么?自然是資產管理規模的爆發式增長。據基金業協會披露的統計數據顯示,雖說上一輪大牛市是發起于2014年7月下旬,但至當年年底,公募基金整體份額并沒有大的變化,其后直至2015年6月底,公募基金總份額已較年初增加了48.5%,同期資產凈值增長了56.86%。毫無疑問,若沒有6月下旬的那場大跌,這兩項數據應該會更高一些。 到了去年12月底,由于各家基金公司調整發行戰略,固收、保本基金盛行,整個基金市場規模仍延續著一定的增長。不過,今年一季度,隨著又一輪極端下跌的“清洗”,市場資金的表現也變得極端。基金業協會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末各類公募基金平均單只份額比去年年底縮水8.84%,單只凈值縮水超過13%。近七成的基金公司管理規模較去年底有所減少,其中大成、光大保德信、中金、新沃、中原英石等5家公司的管理規模均遭腰斬。 華南一家基金公司市場部負責人日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今年以來無論是新基金發行還是存量營銷都非常艱難,堪稱自己從業六七年來最困難的一年。由此,極端下跌導致的投資者風險偏好驟降可窺一斑。 “其實,相比基金規模下降和管理費減少,三次極端行情中,基金經理、基金高管最為頭痛的還是投資者集中贖回引發的流動性問題,如今想來仍心有余悸”,萬家基金投資研究部總監莫海波表示,若要總結本輪熊市經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基金管理人流動性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基金經理投資時應時刻警惕極端情況出現,估值過高的個股堅決不能抱團。 上海另一家基金公司的權益類投資總監日前還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前些年,他擇時選股時,沒有將市場及個股的流動性作為重要的參考指標,但經過了這次牛熊市變遷,他的認識已經改變。現在觀察市場,私募基金的動向都會留意,若私募基金倉位較高,就認為不是大舉買進的好時機。 杠桿應與風險承受力匹配 流動性管理、杠桿管理和產品適當性管理,是目前公募基金在極端熊市過后反思最多的三個問題。 2014年7月下旬,隨著波瀾壯闊的牛市開啟,股指走高,人性中的貪婪被逐漸放大,加杠桿的投資者越來越多,杠桿工具中除了融資融券、配資外,分級基金也大受青睞。然而,去年下半年,牛熊市轉換的拐點正是始于“降杠桿”,監管層連續出臺相關政策控制杠桿,A股也數度上演千股跌停,近一年來,眾多投資者用真金白銀作“學費”,逐漸認識了資本市場“杠桿”的威力。 在莫海波看來,資本市場的杠桿是應該控制的,杠桿不能太高,否則會導致市場瘋狂漲跌,整個市場投機氣氛濃厚,將完全脫離基本面。 2015年上半年,分級基金在一片向好的牛市中走上神壇,不僅創造了400%漲幅的業績神話,也將熱衷于發行這類基金的30多家中小基金公司管理規模推上千億元大關。怎奈煙花易冷,極端的下跌行情更是把美好變成“噩夢”,分級基金在去年下半年和今年年初,多次批量觸發下折,那些買入下折B份額的投資者可能在短短兩個交易日就遭受到40%-90%的巨額損失,而靠分級基金迅速壯大的基金公司也因此嘗到了苦果,規模迅速縮水。 “分級基金作為一類創新型產品,特點就是存在一定杠桿,在牛市中可以獲取更高收益,當然,也要承擔更大的風險。事實上,最后發行的一批分級基金已經算是第三代產品,其能夠在市場中存在就說明適應一部分投資者需求,因此,個人觀點是,分級等杠桿類基金可以存在,但需要做好投資者管理,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要與杠桿可能帶來的風險相匹配,還有,基金方面應加強做好投資者教育”,上述已經離職的公募總經理表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近日還獲悉,監管層對分級基金的“改良”方案正在研究中,方向上可能是適當調低B份額風險,以期更多地保護普通中小投資者利益。 絕對收益更該得到重視 6月15日,北京一家基金公司副總經理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這輪熊市的成因很多,屬于極端情況,也許以后再也不會出現,但如果說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在這輪熊市中領悟到什么,個人認為最大的收獲是更為注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更注重絕對收益。 “面對風險,該斬倉就斬倉,該分紅就及時分紅,該限制申購就限制申購,也許損失的是一時的利益,到手的規模飛了,但從長遠看,保護了投資者的利益,就等于保護了公司的利益”,上述人士認為。 由于公募基金以管理費營生的特點,因此,決定了其更注重相對收益。不過,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如何規避風險取得絕對收益,則成為越來越多公募基金追求的目標。“規模的短期輝煌不再是公募基金大力追逐的目標,反而是在市場走勢不明朗的情況下,應盡可能為客戶設計、推介真正能產生收益的產品”,博時基金副總裁徐衛稱。 博時現在推介的產品以固收類、絕對收益類為主。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還了解到,近半年多來,有不少新發基金在設計上就強調絕對收益,如階梯式持倉就是其中一種。國投瑞銀瑞寧基金日前在發,該基金“標榜”階梯式持倉,即在配置周期內,初期構建“安全墊”,股票倉位不超過20%,隨著收益上升,再逐步放開倉位,最高上限95%。反之,如果凈值回撤,管理人將按規定減倉,從而控制下行風險。 保本基金設定目標收益率也算一種追求絕對收益的創新,即該基金還沒有到期,但已連續幾天達到了目標收益率,這時便可提前結束,讓投資者落袋為安。 莫海波認為,在經歷大幅下跌以后,站在理性角度應該對市場抱有更加樂觀的態度,但未來市場機會還會是機構性的,基金管理人在把握結構性機會的同時更要關注市場基本面的狀況,倉位控制和選股都不能脫離價值判斷,避免參與市場過度投機。 而在鵬華基金絕對收益投資部總經理姜山看來,基金經理實現絕對收益的策略各有不同,而他的理解是在控制住最大回撤的條件下,去獲得最大投資回報。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中國經濟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