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謠不傳謠 講文明樹新風 網絡安全
首頁 文化 天中姓氏 姓氏起源

根于上蔡枝蔓全球的蔡姓

2016-10-28 08:26 來源:駐馬店網 責任編輯:fl
發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訂閱《駐馬店手機報》,每天1毛錢,無GPRS流量費。

摘要:□晚報記者 張廣智 通訊員 武皇瑄 文/圖天下蔡姓源于上蔡,是不爭的事實。蔡姓是中國近萬個姓氏中前100個大姓之一,分布很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46%,居第44位,

□晚報記者   張廣智   通訊員   武皇瑄   /

天下蔡姓源于上蔡,是不爭的事實。蔡姓是中國近萬個姓氏中前100個大姓之一,分布很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46%,居第44位,尤以廣東、江蘇、浙江、四川等省居多。在3000多年歷史長河中,蔡氏子孫不斷繁衍壯大,如今猶如一株參天大樹,根于上蔡,枝蔓全球。那么,蔡姓的起源、播遷及原因是什么,蔡姓的主要支系和蔡氏名人有哪些呢?1027日,上蔡縣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著名文化學者武晉豫向記者詳細講述了蔡姓的起源、播遷的來龍去脈。

reny161084.jpg 

位于蔡國故城墻上的蔡侯望河樓。

蔡姓的起源

據武晉豫介紹,“蔡”字作為姓氏的標識,是源自古代上蔡的地名和蔡崗及蔡國國名。蔡氏出自姬姓,為周武王的后裔。據古籍和蔡氏家譜記載,蔡人的姓氏來源是以國為姓。唐代林寶《元和姓纂》:“蔡,周文王第十四子,蔡叔度,生蔡仲胡,受封于蔡,后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太史公《史記·管蔡世家》:“武王克殷紂,封叔度于蔡。”《集解》引《世本》曰:“居上蔡。”班固《漢書·地理志》:“上蔡,故蔡國,周武王弟叔度所封。度故,成王填充其子胡。”宋人鄭樵《通志·氏族略》在轉引《史記》關于蔡國的記載:“相承二十六世,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這就是蔡姓。”《姓氏考略》上說:“周文王第十四子蔡叔度生蔡仲胡,受封于蔡,子孫以國為氏,晉有蔡墨,秦有蔡澤,望出濟陽。”

蔡氏家譜也有同樣的記載。1649年《通譜》:“蓋自我周武王子蔡叔度為有熊氏,五十一代孫由武王封于河南汝寧上蔡,成王復封于新蔡,爰以國為氏。”《蔡氏世系源流》序:“武王乃令同母叔度封于蔡,國名蔡,是為上蔡,在河南汝寧上蔡縣,后遷之郭鄰,叔度有子胡,是始之祖而源流也。”明代的歸震川《華亭蔡民新譜序》把蔡氏的來龍去脈交待得更清楚。該序文記載:“蔡之先出于周文王。而蔡叔度,武王同母弟,以武庚之亂遷。其子胡,能改行,率德馴善,周公舉以魯卿民,復封于蔡,尚書蔡仲之命是也。其后平侯徙居今新蔡,昭侯徙州來,今壽縣是也,后二十六年滅于楚。”

以上表明蔡國自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封叔度于蔡到蔡平候遷都于新蔡,在上蔡共歷18位國君,長達500年,也說明蔡姓在得姓之初主要繁衍在上蔡一帶。

蔡姓的播遷及原因

武晉豫告訴記者,蔡姓在得姓之初主要在今河南上蔡繁衍,之后,受楚國所逼,幾次國破家亡、多次遷都。根據《蔡氏總譜》記載:“自殷以來,我蔡氏遷徙情況是:上蔡——新蔡——下蔡——固始——濟陽。”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春秋戰國時,蔡國因受楚國所逼被迫遷都。 蔡人首次較大規模的遷徙是在蔡國第一次亡國時(公元前531)。當時楚軍攻破蔡國都城,滅亡蔡國,俘獲蔡太子友(隱太子)。而后,楚國又在陳地、蔡地和不羹筑城,以公子棄疾為蔡公鎮守,同時將部分蔡人強行遷入楚國內地。后來,這支蔡人的一部分,于蔡國復建于新蔡時隨蔡廬(平侯)回歸蔡國,剩余的蔡人則輾轉遷徙到楚國西境的群山之中。因其地偏遠閉塞,久而久之,他們與中原故土失去了聯系,后又尋機立了一個小國,在今天的湖北巴東縣、建始縣一帶,直至楚宣王八年(公元前362)復被楚國滅亡。

蔡人第二次大遷徙是蔡國遷都到下蔡(今安徽鳳臺)時。當時蔡昭侯為了躲避強楚脅迫,決定從新蔡東遷。此舉遭到國人的普遍反對,有許多國民不愿移居淮南低溫之地,于是紛紛出逃,有相當一部分人逃入楚國內地,一部分人留在上蔡、新蔡原地或遷居于中原其他地區。據有關資料記載,在蔡國亡國前后,這支蔡人遷入楚境蔡甸(今湖北漢川縣一帶)。

第三次是在蔡侯齊被楚滅亡后,一部分蔡氏遷到湖南常德市一帶,重新建立高蔡國,80多年后被楚宣王所滅。現在常德市北仍有以“蔡”為名的地名,如蔡家崗等。楚宣王27年(公元前343年)再次重建蔡國,但被迫遷到湖北保康以東、南漳以北、襄陽西南的群山之中。

二是高蔡國的一部分蔡氏為了謀生,溯沅江而上,進入貴州少數民族地區,逐漸融入,成為當地部分少數民族蔡姓先民。現在貴陽、安順、黔西、水城和威寧等地都有蔡姓族人居住。  

三是傳說楚滅蔡后,部分不甘受楚國奴役的蔡人,遠遷江西省上高縣境,建立“望蔡”。

四是戰國時,有些蔡氏到外地做官留居當地。如燕國人蔡澤入秦國為相,齊國有大夫蔡朝,楚國有大夫蔡洧、蔡鳩,晉國有太史蔡墨,衛有蔡良等。

五是有些蔡國大夫因內亂遷徙出奔和外流他國,如蔡大夫聲子入晉、、蔡朝吳出奔鄭國、蔡侯朱出奔楚、蔡公孫辰出奔吳國等。

以上說明,今北京、陜西、山西、山東、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和貴州等省市在春秋戰國時已有蔡氏居民。蔡國雖然有過幾次遷都,但其生息繁衍的范圍還是在現在的河南、安徽境內。

蔡姓的主要支系

在蔡國不斷遷徙和漫長的歷史長河進程中,蔡姓逐漸形成兩大支系。據《蔡氏家譜》中載:“蔡齊,生澤,生淑。”“澤祖之后洛陽派,淑祖之后濟陽派。”雖然只記載了姓名、世系,但這是最重要的歷史佐證。北京圖書館藏《河南始祖蔡氏通譜》和《蔡氏仁派支譜》皆記載有姓名、世系及有關身世,連貫的二十四代。

這充分說明,蔡姓早已形成兩個派系。但在蔡氏家譜中,大多數尊蔡澤為濟陽蔡氏一世祖。因為蔡澤最早登上政治舞臺,貴為秦國相國,蔡澤和蔡淑又是兄弟,蔡氏子孫都以他為榮,蔡氏家譜把他們的后代當成是蔡澤的后裔,應在情理之中。如福建省多數蔡氏家譜都記載祖先源出陳留,是蔡澤的后裔。如莆田《蔡氏族譜世系序》中載,“秦相蔡澤,卒葬陳留,子孫因家焉,故陳留蔡氏為盛。”

漢代洛陽蔡氏和濟陽蔡氏合二為一,統稱濟陽蔡氏。但在蔡氏宗譜里稱:姑蘇蔡氏以蔡淑為一世祖;嶺南蔡氏以蔡澤為一世祖并合以蔡襄、蔡元定、蔡用之為支祖。在莆田《蔡氏族譜世系序》中說得更為詳盡:“帝為郿令,曾孫蔡攜仕順帝封蔡長,攜有子曰棱曰質,棱謚貞定公,生漢左侍中郎將高侯蔡邕,邕無子。質生谷,谷生魏尚書蔡睦,睦生晉陰太守宏、樂平太守德。宏生建威將軍豹,豹無子。德生從事中郎克,克生晉司徒文穆公謨,謨生永嘉太守、邵武將軍長史系,系生司徒左西屬綝,綝生給事中軌、禮部尚書廓,軌生淡,廓生開封府儀同三司興宗,興宗生從事中郎順、太子詹事約、齊黌門侍郎賓、梁中書令撙,撙生宣城內史彥深,黌門侍郎彥高,彥高生陳駙馬都尉凝,凝生君知,君知之后不能復考,賓生齊祠部郎履,履生梁儀曹郎點,點生記室將軍大同,梁司徒大寶,都官尚書大業,大同生陳中撫將軍景歷,景歷生中書令征,征生隋東宮學士翼,翼生知節,知節生唐職方中郎巽,巽生文表,大寶生隋城州刺史延壽,大業生唐文學館學士允恭,文表傳至曾孫劍為散騎常侍,劍生主管判官郊,景歷亦陳留考城人,是文穆公謨之后。允恭江陵人,江陵本無蔡氏,大寶從梁帝遷江陵,因家焉。允恭之后,歷唐五代,蔡氏無顯者。本朝東萊則有文忠公齊,睢陽則有敏肅公挺,泉南則有忠懷公確,莆陽則有我高大父忠惠公襄,太師魯國公京,太傅文正公卞,莆田之族,出浙之錢塘。同王潮入閩時徙泉之莆田,故世為莆田人。”

蔡姓發展雖然枝繁葉茂,但主根只有一個。正像《濟陽通譜》對聯記載的那樣:“千只一本,萬派同源。”雖然蔡民在播遷繁衍過程中出現很多有名望的郡望,如濟陽蔡氏、南陽蔡氏、原陽蔡氏等,但在諸郡望中濟陽郡望最為顯赫,也最著名。

蔡氏發展演變過程

概括起來說,蔡姓祖根在河南上蔡、繁榮在陳留和濟陽、南遷在閩粵、發展在閩臺、明清時期蔡氏開始向外國開創基業。

武晉豫告訴記者,蔡姓的形成和播遷過程中有五個高峰期:第一個高峰期,春秋戰國時期,是蔡姓的形成時期,發源地在上蔡,代表人物蔡叔度、蔡仲、蔡澤。 

第二個高峰期是漢代,是蔡姓迅速發展時期,以陳留蔡氏為代表。陳留蔡氏人丁興旺、名人輩出、長盛不衰。當時蔡姓在湖南、河南都是名重一時的望族。在河南有濟陽蔡氏,代表蔡邕家族,三代累官顯赫。據《元和姓纂》載:“漢功臣表,肥如侯蔡演,演的元孫義,義的元孫勛……勛的曾孫攜。”蔡氏家譜也說蔡澤裔孫西漢肥如侯蔡演,其玄孫蔡義,昭帝時為相,蔡義的玄孫蔡勛,西漢平帝時為郿令。蔡勛之曾孫蔡攜東漢順帝時以司空封新蔡長。蔡攜有二子,長子名棱,次子質。蔡棱有一子,即東漢文學家蔡邕。蔡邕家族已成為陳留的名門望族。”

在湖南有著名的耒陽蔡氏。造紙的發明者蔡倫就是桂陽郡耒陽(今湖南耒陽)人。蔡倫(61~121),字敬仲,永平十八年(75),官至中常侍,封為龍亭侯。他在主管尚方時,不僅“監作秘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后世法”,還成功研制用成本低廉的樹皮、麻頭、破布等做原料進行造紙的方法,生產出了既輕便又便宜的紙。這種紙后來被稱為“蔡倫紙”。

蔡倫墓祠位于洋縣龍亭鎮。耒陽蔡氏后裔為了紀念先祖蔡倫,以蔡倫的封號“龍亭”作為自己的堂號。如浙江《河南始祖蔡氏通譜》云:“……秦漢之時,(蔡氏)聚而復合,合而復渙,其間四布而不可紀矣。傳之唐之太宗,奏天下譜牒,退新門,進舊望,左膏梁,右寒微,合一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而蔡氏首稱焉。”

第三個高峰期是東晉至南北朝時期,是蔡姓繁榮和成熟期。陳留蔡氏異軍突起迎來得姓后的第一個輝煌時代。當時蔡姓已成名門望族,高官不斷涌現,家族在陳留地位十分顯赫。自魏至南北朝,任尚書或宰相的就有9人(蔡睦、蔡謨、蔡廓、蔡興宗、蔡撙、蔡大寶、蔡大業、蔡征、蔡佑)。

濟陽蔡氏世系發展脈絡

濟陽蔡氏世系按其歷史發展演變可一分為二。早期從秦昭王丞相蔡澤至陳留蔡氏蔡質,代表人物蔡邕家族,六代官宦。后期陳留考城(今蘭考)蔡氏蔡睦及西晉惠帝分陳留郡治濟陽郡,濟陽蔡氏后裔。后期濟陽蔡氏世系中的人多見于二十四史中,《晉書》《宋書》《齊書》《梁書》《陳書》及民國《考城縣志》,但還是蔡澤、蔡邕家族的延續。

據蔡氏家譜載濟陽蔡氏自蔡澤的第九世孫蔡和回遷河南后,一直在河南境內發展:第十三世蔡瓊遷徙河南陳留,第十七世孫蔡麒遷徙蘭考。至東漢時,這一支蔡氏以濟陽為自己的郡望地。陳留蔡氏被稱為“世為著姓”,是蔡姓的一個重要郡望地。以蔡豹為例,蔡豹歷任河南丞,清河太守、東晉建威將軍?!稌x書.蔡豹傳》:“蔡豹字世宜,陳留圉人,左中郎將邕之叔父也。”這說明蔡豹是蔡邕家族之后,四代在漢、魏、晉為官。

最有成績的是蔡謨。據《晉書·蔡謨傳》載:“蔡謨字道明,陳留考城人也,曾祖睦,魏尚書。” 西晉永嘉之亂后,晉王室南移。陳留蔡氏也隨之渡江南下。蔡謨“避亂渡江,明帝為東中郎將,引為參軍。元帝為丞相,又辟為掾,轉參軍,累遷中書侍郎、義興太守、大將軍王敦從事中郎、司徒左長史,代庾冰為吳國內史,入為侍中,遷五兵尚書,領瑯邪王師,轉掌吏部。”

reny161085.jpg 

位于上蔡故城墻上的八卦臺,是中國第一座人工烽火臺。

東晉咸和三年(328),蘇峻發動叛亂,蔡謨參與平叛有功,遂遷任太常,賜爵洛陽男。因此,蔡謨又被蔡氏后人稱為南遷始祖。蔡謨的曾孫蔡廓在蔡的發展中也取得非凡的成績?!端螘?middot;蔡廓傳》載:“蔡廓字子度,濟陽考城。曾祖謨,晉司徒。”已出土的《唐故定州司馬蔡君長莫志銘并序》所云:“公諱君長(公元582~649年),字羲首,陳留濟陽人也。自天命在周,廣封懿戚,封叔于蔡,子孫周氏焉。剛武(蔡澤)入秦經并六國,侍中(蔡謨)匡晉,奄有七州。若乃德亞儒林,禮樂由其不墜;功參霸業,文武之道斯存,高祖興宗、宋侍、右伏射、儀同三司……”這說明蔡澤后人世代為官,也說明陳留蔡氏和濟陽蔡氏本同為一宗。

值得一提的還有原陽蔡氏,原陽蔡氏是蔡氏郡望之一,始遷祖蔡紹,其世系:紹-----正。從所得的資料分析,這一支蔡氏從陳留圉城,大抵在南朝宋元嘉年前期徙居高平,在那里發展成為望族。蔡護在魏景明初即為陳留郡守。到了第三代蔡襲,即“名著西州”,襲被賜爵為伯,除岐、雍二州剌史。第四代祐、澤兄弟,使原陽蔡氏到達鼎盛時期,賜爵祐為公、澤為男,祐的采邑四千戶。

這一支原陽蔡氏,之后就融入我國西部地區成為西部中華蔡氏的主脈。戰國后期,流沛四方的蔡氏在燕國濟陽(今山東菏澤)又顯露頭角。燕國濟陽的蔡澤以自己的聰明才智,登上政治舞臺,貴為秦國相國。蔡澤自小聰穎好學,成年以后游列國。在秦國,他說動范睢向秦昭王推薦他做了秦國相國。他的部署下,秦國向東滅掉了周。蔡澤在秦國居住10多年,先后奉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秦王政。秦王因蔡澤家鄉為綱成,而賜其封號綱成君。蔡澤后裔以“濟陽”為郡望,尊蔡澤為濟陽蔡氏一世祖。濟陽郡的治所在今山東省濟陽,其轄境相當于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秦亡后,蔡澤的第五世孫蔡安于漢代遷徙至漁陽(今天津薊縣),傳至第九世孫蔡和回遷河南汝南。

另外,南北朝時,遷居江陵的蔡大寶、蔡大業兄弟家族,已成當地的名門望族。據《周書·文苑上》載:蔡大寶,字敬位,原籍濟陽考城。他的祖父蔡履為齊尚書祠部郎,他的父親蔡點為梁尚書儀曹郎、南兗州別駕。南北朝梁元帝承圣四年(555年),蕭詧在江陵稱帝,任命蔡大寶為“侍中、尚書令,參掌選事,又加云麾將軍,荊州刺史。進位柱國、軍師將軍,領太子少傅,轉安前將軍,封安豐縣侯,邑一千戶。”

總之,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晉永嘉大移民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北方向南方的大規模移民,人數甚眾,對后世影響深遠。這一時期中原蔡姓家族也開始大舉南遷,移居江南的濟陽蔡氏一支獨秀,子孫繁昌,后裔逐漸播遷到江南各地(主要在今江蘇、江西及皖南地區),造成了蔡姓在江南更廣泛的分布,從而為蔡姓日后在我國南方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蔡氏在南方的蓬勃上升期

唐宋時期是蔡氏在南方(特別是閩粵)的蓬勃上升期,也是蔡姓的第四個高峰期。蔡氏入閩始于唐初。唐總章二年(669年),陳政、陳元光父子率中原河洛地區申州、光州、蔡州三州府兵3600名入閩。同行有58姓軍校。中原蔡姓族人也隨軍入閩,落籍于漳泉一帶。唐光啟年間(881年~885年)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時,又有大批中原蔡姓族人隨軍前行,開基于漳州、同安、興化等地,其后裔分衍于廣東的梅州、廣州等地。

唐末,中原戰亂,河南蔡氏又有隨王潮、王審知入閩者,主流有二支,一為莆田系,一為建陽系。莆田系的入閩始祖為蔡用元。據莆田譜載:“族出淮西西路光州固始縣,因乾符之亂,從王審知入閩據泉州。及后王審知為閩王,徙居莆田,遂為莆田始祖。”建陽系的入閩始祖為蔡爐,也是光州固始人(固始春秋時為下蔡)。乾寧四年(987)任建陽縣令,同妹夫劉翱及西河節度使翁郜率領光州固始53姓入閩,定居建陽,是為蔡氏建陽始祖。蔡爐的第四世孫就是南宋著名理學家、律呂學家、堪輿學家,朱熹理學的主要創建者之一,被譽為“朱門領袖”“閩學干城”的蔡元定。之后,這入閩的蔡氏二大支系,向福建各地播遷,并向廣東、臺灣發展。

潮汕蔡氏,多出自莆田系。也有部分以蔡爐為始祖的建陽系,如蔡用元六傳至蔡襄,襄傳至第七代,有蔡規甫者,南宋末來朝為官,先任通判,后任州知事。蔡規甫卸任后不回莆田老家,定居海陽辟望,至今后代播遷潮汕各地。潮汕的另一部分蔡氏系遷自福建的漳浦,他們的世系與清代乾隆年間的大學士蔡新較為接近,但若往上追溯,仍屬莆田系。今在漳傳衍形成眾多蔡姓派系,主要七個派系,大多是唐宋來自中原光州固始。

蔡允恭派系。蔡允恭,唐荊州江陵人,為秦府參軍兼文學館大學士。根據現存舊族譜記載,是入閩開漳始祖之一。

蔡允恭子孫遍布漳州支霄、漳浦、詔安、東山、平和、龍海、長泰、華安等地,也傳衍于廈門市區、同安、海滄等地。

蔡彧派系。蔡彧,字德明,唐初隨陳政之母魏媽第二批入閩,為將校之一。初入閩時,蔡彧的職位是隊正(隊正管十伙,每伙士兵10人)。蔡彧在漳州之東四望山(今漳州龍海角美鎮所在地)活動,在此開基,建立蔡氏宗支,繁衍生息,后代子孫遍布漳屬各縣及至海內外,其后裔確美鎮洪岱村建有蔡氏宗祠一座。

蔡長眉,唐光州固始人,隨唐將軍陳政戍閩,時職務為校尉,因家在云霄之西,今火田鎮開基傳衍,至唐乾符時,兵革擾攘,家族分徙。后裔蔡元鼎,字國寶,號蒙齋,為漳邑著名理學家,于唐乾符年間(877年)避亂遷居漳浦北境大帽山下,著書講學,是張坑蔡坑(在今漳浦赤嶺鄉前園村)蔡氏祖,后裔眾多,分布于漳州、潮州及臺灣、南洋各地。

蔡爐派系。霞山蔡氏為建陽牧堂蔡杭之后,于寧代從建陽遷到泉州,而漳州,止于長泰之霞嶺。蔡文真為肇基祖,后裔在枋洋鎮赤嶺大埔中心點建立蔡氏祖祠,堂號“瞻依堂”,子孫傳衍25世,600余年。分衍在枋洋鎮壩口、內枋、湯內、草洋、徑侖、大竹珪、大帽寨、雞線壽、對口宅等村落,其六世蔡肇篡、蔡肇基遷居薌城區古塘村。

蔡芑派系。長泰縣武安鎮肇基祖蔡芑(1190~1264年),是唐咸通年間(860~874年)蔡氏二祖先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閩,擇居泉州青陽者后裔。蔡芑先居于長泰溪口,生遷居登科山,其六世孫蔡明叔再遷徙瀛山(今長泰巖溪鎮上蔡村)肇基傳衍。從蔡芑起傳至今31世。

蔡翁慶派系。長泰縣巖溪鎮錦鱗村珪山社蔡姓,肇基祖蔡翁慶由仙游遷居長泰縣城,四世惟貴,傳四子。長伯仁開基方成里蔡山,次伯義開,基人和里寨頭;三伯智開,基旌孝里珪山。蔡伯智又名蔡清和,為珪山蔡姓始祖。

蔡松澗派系。龍海市顏厝鎮鸛林村蔡姓,明嘉靖期間,因受奸相嚴嵩之累,蔡松澗兄弟二人,從江西省吉水縣來漳鸛林定居。

長泰縣蔡芑派系蔡明叔支系

福建省長泰縣巖溪鎮上蔡村,肇基祖南宋蔡芑(1190~1264年)遷居長泰武安。先至溪口,后遷居登科山。其五世孫蔡功之分居瀛山,次子蔡明叔扎根為瀛山始祖,傳衍分布在山、崎交尾、圳仔、大學、上沈、四落當店、寨內等自然村。保存有較完整的手抄舊族譜,也編印好延續至今的新族譜。明成化十三年(1478年)在上蔡村圳仔社建“敬賢堂“。

宋朝是蔡姓在我國南方繁衍的又一個重要時期。蔡姓在南方得到了迅速發展,當時有一句俗諺稱:“陳林王鄭蔡,天下占一半”形成著名的“南陽蔡氏”,尤以蔡襄、蔡京家族最為知名。據莆田東沙《蔡氏族譜》和《仙游楓亭譜》(蔡襄族譜)載:蔡用元乃是這一支蔡氏入閩的始祖。

據當地族譜世系排列:蔡用元傳蔡瑾,蔡瑾傳蔡顯皇,蔡顯皇傳蔡恭,蔡恭傳蔡琇。蔡琇之子就是著名的北宋端明殿學士蔡襄。也就是說,蔡襄是蔡用元的第六世孫。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謨,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進士,先后任過館閣???、知諫院、龍圖閣直學士、端明殿學士等職。蔡襄為人忠厚、正真,講究信義,學識淵博。其書法淳淡婉美,自成一體,為此他被列為“蘇、黃、米、蔡”四大家之一。蔡襄去世后被贈禮部侍郎,謚“忠惠”。

熙寧三年(1070年),興化軍仙游(今福建仙游)蔡氏、蔡劍的第九世孫蔡京、蔡卞兄弟又同科進士及第。蔡京的書法“冠絕一時”,躋身于蘇、黃、米、蔡四大家之中。蔡卞的書法圓健遒美。

蔡京、蔡卞的后裔移居仙游楓亭的秀峰、和平、輝煌等村莊。蔡謨自遷丹陽肇居后,其后裔于唐初移居浙江錢塘。

到南方開創基業的還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家族即蔡源家族。據《新蔡縣志》和《德清蔡氏通譜》所載:“蔡源,字濟夫,河南新蔡人,北宋末任秘書郎,直煥章閣大學士。后隨高宗南渡,被譽為入杭始祖。自汴梁徙臨安(今杭州),其三個兒子維孟、繼孟、承孟,分別居于洞庭山(今江蘇吳縣西南),烏程(今浙江吳興一帶)、漓德(今浙江清德縣)。其后代或遷安徽鳳陽、毫州,或遷福建、廣東等地。后來又有大批的蔡姓人從福建、廣東到臺灣開創進基業。”

明清時蔡氏開始向海外發展

第五個高峰期是明清時期蔡氏開始向海外發展。明代,福建、廣東的蔡氏族人開始向海外遷徙。明天啟至崇禎年間(1621~1644年),福建嚴重災荒,漳泉兩府災民相率渡海到澎湖謀生,當時同安的蔡鳴震遷徙至澎湖。據專家考證,明代“閩人三十六姓入琉球”之一的蔡氏始祖蔡崇,是蔡襄的裔孫。

鄭成功率軍收復臺灣時,不少泉州、晉江、石獅蔡姓軍校入臺。當時,鄭成功軍中有禮官蔡政、掌稿參軍蔡鳴雷、察言司蔡濟和蔡漢襄、右衛鎮蔡文,水師五領蔡仲琱、衛理蔡云、中提督右鎮右營蔡穆、副將蔡愷、內司鎮蔡翼、果毅后鎮下司總蔡明、侍衛右協蔡智、侍衛驕翌營蔡添、果毅中鎮下守備蔡興,果毅后鎮下都司蔡珀等,許多人都留居臺灣云林、屏東等地。

至清代,有更多的沿海地區蔡姓族人相繼遷徙臺灣。據當地族譜載:南明永歷年間(1647~1661年),金門人蔡相將、蔡道賓兄弟等由金門遷居到澎湖。清康熙年間,又有南安人蔡為謝、蔡廷、蔡構等入臺開墾。臺灣許多書籍也有這方面的記載。如《云林沿革志》載:永歷年間,一位蔡姓的鄭氏屯弁,與蔣姓合墾于港東中里(今屏東縣西勢鄉)。

《臺灣文化志》載:永歷年間,龍溪人蔡振隆,入墾更寮莊。《臺灣篇》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南安人蔡為謝,墾于大糠榔西堡嶺仔莊??滴跛氖?,晉江人蔡某,與陳、鄭二姓墾于大丘田西堡??滴跄┠?,晉江人蔡某,與黃、吳二姓墾于蔦松堡鱉鼓莊;蔡廷開墾打貓東堡淦樓莊(今嘉義縣屬);蔡搆居于大丘田西堡,經營魚塭。

據統計,蔡姓人口是在臺灣姓氏人口中排列第八的大姓,有近百萬人。臺灣的許多歷史都與蔡姓有很大的因緣。如清水鎮原名牛罵頭,居住此地的蔡姓族人為了紀念其于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入臺的開創基業始祖晉江青陽的蔡清水,特將牛罵頭改稱清水街(現稱清水鎮)。高林一房的蔡氏后裔遷居臺灣艋;其在臺灣的堂號“青陽衍派”。晉江金井塘東村的蔡氏后裔遷徙臺灣,繁衍了臺灣塘東派蔡氏等。也有許多蔡姓族人遷徙世界各國,以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越南等東南亞各地以及日本為最多。

如今,蔡氏名人輩出。據統計,《二十五史》中列傳的蔡氏名人,一共有112位,在所有姓氏中排名50位左右,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46%。其分布遍及全國各地, 郡望地除了濟陽、汝南之外,還有丹陽高平、南陽、朔方等;主要堂號有:九峰、龍亭、濟陽、福謙、九賢、惟寅、承啟、親賢、賀歲、克慎等。以廣東、浙江、江蘇、四川4省蔡姓人口最多,約占全國蔡姓人口的44%。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蔡氏在得姓之初主要在上蔡一帶活動,后為楚國所逼不斷遷徙。武晉豫認為,正是蔡氏的不斷遷徙,才使蔡氏不斷壯大。每次遷徙都給蔡氏帶來更大的發展機遇,帶來了蔡氏的大繁榮。蔡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古代文明。蔡氏的遷徙大都出自河南,從而證明了河南歷來是蔡姓的主要繁衍與聚居地,蔡姓的主根在上蔡。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點贊

  • 高興

  • 羨慕

  • 憤怒

  • 震驚

  • 難過

  • 流淚

  • 無奈

  • 槍稿

  • 標題黨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唐海县| 同江市| 常州市| 大港区| 鄂托克前旗| 玛纳斯县| 吉林省| 桂阳县| 游戏| 汉沽区| 墨江| 延吉市| 常宁市| 绥江县| 永仁县| 雅安市| 江西省| 行唐县| 肃北| 大宁县| 榆林市| 广宁县| 呼和浩特市| 温泉县| 思南县| 桐柏县| 布尔津县| 丁青县| 无为县| 黄平县| 深州市| 兴山县| 纳雍县| 扶余县| 延津县| 两当县| 德安县| 古田县| 柘荣县| 休宁县| 淮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