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通“撤退”在即 日系制造戰略升級
摘要: 從歐美市場到中國市場,日系品牌在進行戰略撤退。由于勞動力成本的升高、制造業技術的成熟、日元貶值對利潤的影響等因素,日本制造企業無法支撐海外的運營,退守本土,
從歐美市場到中國市場,日系品牌在進行戰略撤退。由于勞動力成本的升高、制造業技術的成熟、日元貶值對利潤的影響等因素,日本制造企業無法支撐海外的運營,退守本土,并對自身的產業進行升級。
近年來,日系品牌逐漸消失在消費電子的終端市場,Walkman代表的輝煌時代已經逝去。2005年以來,隨著中國和韓國品牌的崛起,日系企業在全球市場緊縮電腦、家電等業務。
12月14日,《日本經濟新聞》報道,富士通總裁田中達也(Tatsuya Tanaka)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希望在3月31日本財年結束之前與聯想簽署PC業務合并協議。
早在10月27日,聯想就發布了公告稱,正在和富士通探討個人電腦板塊的潛在合作可能,包括在全球市場的研究、開發、設計和生產領域的潛在戰略合作。若順利達成協議,這是繼NEC之后,日本第二家公司的PC業務被聯想收購。
今年除了電腦,日系家電的“撤退”也在繼續,東芝出售旗下的白電業務和東南亞工廠、夏普被富士康收購。主動退出的同時,電子巨頭們各謀轉型。
富士通的抉擇
從富士通的表態可以感覺到,眼下公司急于剝離PC業務。今年年初,其個人電腦業務就已經獨立,成為富士通的全資附屬公司。它曾與東芝以及從索尼獨立出來的VAIO磋商個人電腦的合并事宜,但是最后無疾而終,于是轉而和聯想進行出售談判。按照富士通的規劃,欲在2017年春季完成交割。
富士通是日本第二大個人電腦制造商,同時進入了云計算市場。近年來PC業務陷入虧損,財報顯示,2015財年,富士通PC業務虧損超100億日元。
面對連年下滑的業績,富士通決定將產業瘦身。田中達也表示,富士通會尋找辦法避免關閉工廠、裁員,并與聯想協調討論,不讓雙方的優勢受到損害。
“接盤俠”聯想持續執行收購策略,2005年,收購IBMPC業務;2011年與NEC成立合資公司,今年7月,NEC已將其持有的合資公司股份的九成轉給聯想;若接手富士通的PC業務,聯想將坐穩日本市場的電腦江山,也有助于其拓展國際市場。
摩根大通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日本PC市場,聯想市占率約為25%,富士通為17%,東芝為13%。聯想和富士通PC業務合并后,將占據日本約42%的市場份額。
從PC的全球市場來看,根據IDC的數據,2016年三季度全球個人電腦市場萎縮了3.9%,聯想排名第一,市場份額為21.3%,但是發貨量卻同比減少了3.2%;惠普的市場份額為21.2%,以0.1%的差距僅次于聯想。而富士通品牌的加入將進一步提升聯想的品牌。
群智咨詢副總經理李亞琴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PC整體市場上,聯想和惠普不相上下,但是在筆記本方面,今年前三季度惠普占比22%,聯想在20%左右,排名第二。如果加上富士通200萬左右的體量,可以微超惠普。此外,Thinkpad在日本的銷售業績并不好,若收購富士通會拿到更多渠道。”
不論是對富士通還是聯想,收購似乎雙方受益。富士通甩掉包袱后,將專心投身信息安全領域。田中達也稱,“信息安全可以說是IT的基礎技術。”并稱將在2019財年之前的3年內,在信息安全研究上投資1000億日元。開展提高客戶企業IT系統安全性的服務。
他還定下了2019財年安全相關的銷售額增加到3000億日元的目標,并表示,“力爭在安全領域成為全球前三的企業。”
戰略升級
除了富士通,東芝、夏普也紛紛為自己做減法。
今年東芝出售電腦業務不得后暫時保留,但是位于印尼的電視機廠已經被創維收購,白電業務幾經輾轉最終和美的達成收購協議。處理完大部分消費電子業務后,還有芯片和核電兩大板塊,按照東芝的計劃,公司未來會潛心于這兩大領域。
巨額虧損的夏普在去年將美洲電視業務賣給了海信,逐步退出彩電市場。今年,富士康以38億美元收購了夏普,將夏普的液晶面板技術收入囊中,近期,富士康計劃投資70億美元在廣州建設液晶面板產線。
從歐美市場到中國市場,日系品牌在進行戰略撤退。由于勞動力成本的升高、制造業技術的成熟、日元貶值對利潤的影響等因素,日本制造企業無法支撐海外的運營,退守本土,并對自身的產業進行升級。
“日本品牌在成本和技術上的優勢都在減少,但是在細分領域有優勢,例如顯示面板材料、精密儀器等關鍵材料上有優勢,”李亞琴告訴記者,“同時,公司都在各謀轉型,例如松下全面退出中國彩電市場,只做一些品牌授權,轉向環保、節能等產業;索尼剝離手機和筆記本業務,家電還在堅持并且盈利。”
家電產業資深觀察家劉步塵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道:“上世紀70年代以前,家電的生產輸出國在歐洲,西門子等公司紅極一時;80年代后,日本消費電子崛起,逐步替代歐美;2005年開始,中國、韓國品牌的成長又讓日本品牌邊緣化。但是在第二次的品牌轉換中,中國的技術優勢沒有那么明顯。”
在劉步塵看來,日本制造企業正在進行戰略轉移,家電已經不是其關注的主要業務,無論是索尼松下、日立還是三菱,都在往別的板塊轉移。“三菱的軍工特別厲害,日立轉向醫療設備、核電。他們的年營收規模都在500億美元以上。功能機時代日本很強勢,智能機時代家電行業逐步退出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是戰略退出,不在終端上較量。”
不可忽視的是,盡管中國品牌在量上奪得了多個世界第一,競爭能力有很大提升,但是日本企業在上游產業鏈的核心技術上仍占有一定的主導地位。例如,OLED顯示技術最早期的開發就是在日本,空調的變頻技術也是來自東芝品牌。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21世紀經濟報道)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