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文化節”可恨又可笑
摘要:最近,海南省海口市一家酒店打算舉辦“首屆螢火蟲文化節”,聲稱將聚集“數萬只螢火蟲點亮海口”,引發當地環保組織的抵制。因這批螢火蟲從廣西引進,
最近,海南省海口市一家酒店打算舉辦“首屆螢火蟲文化節”,聲稱將聚集“數萬只螢火蟲點亮海口”,引發當地環保組織的抵制。因這批螢火蟲從廣西引進,未辦理相關檢疫手續,海口市林業局隨后叫停了該活動。然而,出售活體螢火蟲、組織放飛活動早就形成一條隱秘而完整的產業鏈,在一些網購平臺上可以輕松買到螢火蟲。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在中國傳統文化里,螢火蟲具有獨特地位,很多古詩詞以這種會發光的小昆蟲為意象。不管“囊螢映雪”在現實中實現的可能性有多大,但是這一典故都生動地表達了古人刻苦學習的精神。傳統文化里的螢火蟲形象表達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狀態,所謂“文化節”卻將這種關系變得矯揉造作。商家借螢火蟲營銷,非要打個文化的噱頭,可恨又可笑。
螢火蟲不屬于法定保護動物,不法商家由此鉆了空子。螢火蟲販賣產業發展經年,始終處于缺乏監管的境地。據調查,目前市場上出售的螢火蟲多從海南屯昌、云南西雙版納和江西贛州等地發貨,當地部分農民以捕捉螢火蟲為業,經二道販子收購后銷往別處。這些離開棲息地的螢火蟲,短短幾天內就會全部死亡。
在我國很多地方,螢火蟲本來是很常見的生物。筆者小時候,家門口的馬路還沒有安裝路燈,每當夏天夜里外出散步,除了聽取稻田里蛙聲一片,抬頭仰望滿天繁星,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和自在飛舞的螢火蟲玩耍了。后來,螢火蟲的生存環境漸漸被破壞,筆者已經多年看不到自然狀態的螢火蟲。可以想見,現在出生在城市里的孩子,可能從沒有機會和螢火蟲一起游戲。在他們心里,螢火蟲就是一種神奇的珍稀動物。
從來沒見過螢火蟲的人們,期待一睹螢火之美,其心情可以理解。不過,欣賞螢火蟲不意味著要捕捉螢火蟲。雖然螢火蟲從城市絕跡,但是它的生存區域仍然很廣闊。近年來,一些地方專門建設了螢火蟲保護區或生態公園。只要有心,找到一個方便到達的螢火蟲棲息地并不難。人們欣賞螢火蟲,應該去棲息地拜訪它們,而不是動用蠻力,把它們“請”到生存不下去的地方。
螢火蟲之美,在于它在自然環境中發光的特質。把螢火蟲抓起來,運到不適合它們生存的環境中,就破壞了其自然生存狀態,其美的意義就打了折扣。人類作為生物圈中一個普通物種,以平等的姿態欣賞其他物種,欣賞大自然的美麗。不管是試圖主宰自然界的其他生物,還是充當破壞生態平衡的侵入者,都注定要碰壁。螢火蟲雖小,卻也是生態鏈中不可缺少的一環,為了一己私欲危害螢火蟲的生長,毫無文明可言。對于捕捉和販賣野生螢火蟲的行為,全社會都應抵制。
所謂螢火蟲文化節,既違背了科學保護的規律,也是一種對人文精神的折損。深究其受一些人吹捧的原因,跟他們錯誤的生態觀密不可分。與生態保護做得好的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的城市野生動物種類異常稀缺,很多時候人們在城市里看不到什么野生動物,哪怕是小小的螢火蟲。隨著城市化的加速推進,規劃和生態保護必須要解決好這個問題,不能因為城市的擴大而嚴重壓縮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
如果生于城市、長于城市的孩子,能夠輕輕松松地在城里的生態公園、城郊的保護區欣賞到螢火蟲,那么,戕害螢火蟲的捕捉活動自然會偃旗息鼓。人與生態的和諧,取決于人類尊重和保護自然的誠意。
(作者:王鐘的)
(責編:范敏玲(實習生)、連品潔)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光明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