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西藏\"最遠\"的小鎮
摘要:離西藏最遠的小鎮,不是應該在阿里,或者應該在墨脫嗎?為什么是鹽井?鹽井在哪兒呢?鹽井屬于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芒康縣,與云南交接的鹽井鎮,目前的規模發展已經不小于西
離西藏最遠的小鎮,不是應該在阿里,或者應該在墨脫嗎?為什么是鹽井?鹽井在哪兒呢?
鹽井屬于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芒康縣,與云南交接的鹽井鎮,目前的規模發展已經不小于西藏的大多數縣城。214國道穿鎮而過,鎮上還有往返于西藏芒康、云南香格里拉的班車,可是為什么說他是離西藏最遠的呢?當然是因為文化,西藏所有的地方都信仰藏傳佛教,唯獨這里的人們,信仰了天主教,這里也有西藏自治區范圍內的唯一一座天主教堂,并且由于海拔原因,100多年前由法國傳教士鄧德亮帶來的波爾多葡萄種子,這里生根發芽,釀制出了葡萄美酒。所以,筆者說,這里,是離西藏最遠的地方。
除了天主教堂,鹽井出名的地方還在于他的名字,千年鹽田。曾經的小鎮就在瀾滄江邊,那里有著千年的鹽田。不知道從什么年代開始,這里的人們靠著在江邊鹵鹽生活,這兒有著最原始的食用鹽制作方法,直到今日,這里的人們取鹽依然沿用這樣的方法,一塊塊的鹽田,也組成了滇藏線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從瀾滄江的邊的鹽田,到小鎮的垂直距離也有幾百米,鹽井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古老制鹽術。其實制鹽的工藝并不復雜,每天早晨女人們背著桶、挑著擔子下到江邊的鹵水井取出鹵水,再挑上半腰倒在鹽田里。
制鹽的工作都是由女人們來完成的。強烈的陽光,使她們的臉上過早刻上了歲月的痕跡,然而,以我們外人的眼光看,在那一張張臉上總是能找到最質樸、最燦爛的笑容。平整的鹽田像鏡子一樣,有種神秘的美感。盡管同取一江之水,兩岸的鹽田卻涇渭分明地出現紅、白兩色。西岸的加達村鹽田是紅色,東岸上下鹽井村的鹽田卻白色,并因此被稱為紅鹽井和白鹽井,這種看似神秘的現象源于瀾滄江兩岸土質的不同加達使有紅土鋪鹽田,而上下鹽井卻用細沙或白土鋪田。
每年的3月至5月是曬鹽的黃金季節,不但陽光明媚,掠過河谷的風也非常強勁,很容易出鹽,這時鹽的品質是最好的。此時也正是瀾滄江兩岸桃花陸續開放的時節,這些在“桃花月”曬出的鹽被稱為“桃花鹽”。我去的時候剛好也遇到當地一位婦女在曬鹽,從高處望下去,一塊塊鹽田真的像是盛開的花兒一樣,極富魅力。
離開峽谷中的鹽田,回到小鎮上,再去嘗一口鹽井“加加面”,佳加面,顧名思義,就是吃完后不斷地加。服務員端著一只大托盤,里面裝著十幾只小碗,每只小碗里盛著一小點面。先每人一碗,面條和著肉末,用筷子攪拌后,挑一點兒送入嘴里,嚼后滿口生香。不斷地吃,不斷地加,吃得撐了,熱情的藏族姑娘還不停地勸你再吃一碗……
一個小碗,一堆石頭,一勺一碗,吃一碗放一塊兒石頭在旁邊,據說至今最多的朋友一口氣吃了153碗。而我,吃到20碗就已經很撐了。這就是著名的“加加面”。相傳是以四川的面,云南的肉,當地的3種配料精調細作而成由青稞制成的面條,牛肉高湯燉出的面湯,味道是極其鮮美的。
在滇藏線上,有如此一處世外桃源,可看千年鹽田,可在天主教堂品嘗法式葡萄美酒,完后還能在小鎮上一嘗“加加面”。鹽井,離西藏最遠的小鎮。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 中華網(北京))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