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股遭“棄購”的背后:制度變革改變A股投資邏輯
摘要: 據新華社電 板塊資金持續凈流出,股價集體走低,多只個股躋身“一元股”陣列——曾經被不少股民視為“寵兒”的ST股,如今風光不再。
據新華社電 板塊資金持續凈流出,股價集體走低,多只個股躋身“一元股”陣列——曾經被不少股民視為“寵兒”的ST股,如今風光不再。
ST股遭“棄購”的背后,從發行、重組到退市,一系列制度的變革和完善正在改變A股的價值觀和投資邏輯。
5月24日,*ST新股以“新都退”的身份進入退市整理期。截至6月9日,新都退收報2.50元/股,短短11個交易日狂瀉逾3/4。
面對新都退“斷崖式”的日K線,上海股民朱林軍默默地拋掉了手中持有的一只ST股票,并將它從自選股列表中刪除。“以后大概不會再去關注這類個股,風險太大了。”朱林軍說。
在A股市場,越來越多的股民和機構抱有和朱林軍一樣的心態。
遭遇“棄購”ST股,不約而同地出現股價大幅下挫。來自機構的統計顯示,截至6月7日,兩市73只ST股(含停牌)個股中,今年以來股價下跌的總數達到58只,占比超過九成。其中,超六成ST個股跌逾兩成。
對于連續虧損行近退市邊緣的ST公司而言,除了賣房賣資產之外,資產重組無疑是保住珍貴殼資源的慣常手法。而一旦重組成功股價勢必大幅走高,這也是多年來ST股“受寵”的主要原因。
不過,如今ST股重組之路好像并不那么順暢。有統計顯示,今年以來ST板塊中15家公司披露了重大重組事項的最新進展,其中已完成的數量為零。滬深兩市宣告重組失敗的數十家公司中,也包括了*ST金宇、*ST萬里等徘徊在退市邊緣的“戴帽”公司。
即使是對保殼成功的ST公司,市場的熱情也遠沒有往年那么高漲。
事實上,重大資產重組趨嚴并不是ST股“遭棄”的唯一原因。
從去年下半年以來,新股發行明顯提速。截至目前,年內共有207家公司獲得IPO“準生證”,合計募集資金超千億元。
新股供應的大量增加給A股市場帶來一系列變化——一方面,新股上市后連續封板交易日數由2月的13個逐級下滑至5月的8個,最近兩周189%的平均開板漲幅也與2016年的430%相去甚遠。
另一方面,不少原本計劃借殼上市的企業開始轉戰IPO,其中包括多家完成私有化后擬在A股上市的中概股。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表示,以目前的監管環境與引導理念來看,ST股想要“翻身”比以前困難許多。而隨著退市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其原有的借殼生態鏈將難以持續。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