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懲食品謠言制造者和傳播者
摘要: 嚴懲食品謠言制造者和傳播者 □胡殿文食品謠言滿天飛,它就像是一只嗡嗡亂飛的蚊蟲,總在你思維停滯時叮你一口。草莓成熟的季節,“吃草莓致癌”;小龍蝦端上餐
嚴懲食品謠言制造者和傳播者
□胡殿文
食品謠言滿天飛,它就像是一只嗡嗡亂飛的蚊蟲,總在你思維停滯時叮你一口。
草莓成熟的季節,“吃草莓致癌”;小龍蝦端上餐桌了,又是“污染”又是“傳染肺吸蟲”;西瓜落地時,“為西瓜打針”……每個季節更替,都會進入新的“謠言季”,改頭換面、喬裝打扮群發畢至。面對食品謠言,科學如何粉碎?成為政府、科學家們苦惱的事情。
“頂花帶刺的黃瓜有毒”“紫菜是塑料做的” “甲魚是用避孕藥喂大的”……近年來,隨著微博、微信等網絡社交媒體的迅速發展,有關食品的謠言甚囂塵上,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很大困擾。有數據顯示,網絡謠言占所有傳播方式的45%,位居第一。社交軟件和移動互聯網使得人人都是媒體,隨時隨地都能直播,造成網絡謠言發散式、野火式、煽動式傳播。
食品謠言屢禁不止,特別是與民生相關的話題成為網絡謠言的重災區。謠言就像病毒一樣,不僅損害國家的形象也損害了行業的發展,甚至影響公眾的身體健康危害公眾安全。謠言總是比科學更受人們認同,對于企業來說,它就像一把刀,所到之處,傷痕累累、血跡斑斑。今年以來,僅僅北京草莓致癌的謠言,就給北京種植業帶來了上千萬元的損失。食品安全謠言其負面殺傷力不容小覷。不僅如此,各類食品安全謠言,不僅給相關行業造成經濟損失,其危害還在于干擾了食品安全的正常監管工作,打擊了老百姓對食品安全的信心,埋下了影響社會穩定的風險隱患。
食品安全安謠言具有流傳范圍廣、變種多、反復性的特點。大致有4個方面特征:一是有意編造,別有用心。二是偷換概念,混淆視聽。造謠者利用夸張、歪曲事實的手段,用“標題黨”吸引眼球,頻繁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語言,愚弄公眾認知。三是舊聞翻造,刻意抹黑。造謠者以食品藥品安全事件為背景,將過去發生的事情掐頭去尾改換頭面,以此來誤導消費者。四是戲謔嘲諷,負面傳播。傳播者用影視片的片段配音配文,制成戲弄嘲諷的圖片視頻,在互聯網上利用年輕群體、低齡受眾者獵奇心理重的特點傳播。此類謠言看似無傷大雅,但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消極負面的影響,后續效果很長時間都難以消除。
責任編輯:ly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