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版圖上的文化地標
摘要: 在中國,幾乎每一個城市的中心地帶,都矗立著一家新華書店。在現代中國人的閱讀記憶里,“新華書店”是一個鮮明的、繞不開的文化符號。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新華書
在中國,幾乎每一個城市的中心地帶,都矗立著一家新華書店。在現代中國人的閱讀記憶里,“新華書店”是一個鮮明的、繞不開的文化符號。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新華書店這個“老字號”在中國的書店中獨占鰲頭,具有無法超越的地位。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如今的新華書店似乎淡出了很多人的視野。但徜徉在這里,依然能勾起它曾帶給我們的憧憬和夢想,依然能感受到幾代中國人在這里傳承著閱讀的樂趣及對知識的渴望。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國人的閱讀習慣和方式悄然發生改變。新華書店不斷謀新求變,緊跟時代腳步,拓寬經營渠道和方式,不斷演繹更多的精彩。透過國人和新華書店關系和感情的演變,及新華書店的發展、蛻變,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國家的變化。
心靈版圖上的文化地標
□晚報記者 袁子惠 文/圖
在繁華的街道邊,“新華書店”幾個大字被花花綠綠的各類廣告牌包圍著,看上去并不醒目。近日,記者來到位于市解放大道東段的市新華書店天中書城。
二樓的圖書賣場讓記者眼前一亮:一排排整齊的書架上擺放著各類圖書,有文學類、歷史類、市場營銷類、工具類、教輔類等。書籍像一種特殊的裝飾品,讓整個大廳彌漫著濃郁的文化氣息。但書店里的人很少,顯得空空蕩蕩。
在“求職面試類”書架前,幾名青年正在認真翻閱著。兩名年輕的母親則在細心地為孩子選購兒童讀物。在大廳里,有一處閱讀角,幾名讀者正在安靜地伏案閱讀,其中有年輕人,也有中老年人。讀書讓這里的氛圍顯得和諧、溫馨。
“新華書店”承載著幾代中國人的閱讀記憶。
“現在這里足夠我‘暢游’”
一名在書叢中認真閱讀的老人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通過老人的介紹,記者得知他姓馮,今年68歲,驛城區朱古洞鄉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在村小學教過十多年的書。
提起新華書店和讀書,老人很有感觸。“讀書對一個民族的發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沒有文化的人是愚蠢的。”老人說,他年青時就喜歡看書。但那時生活貧困,買書對他來說是一種奢侈。
馮老告訴記者,在他的記憶中,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駐馬店市新華書店就位于這個位置,書店只是面積不大的一層門面房。那時書店里的書籍種類較少,但人們的求知熱情非常高,經常出現排隊買書的場景。“馬列著作”、《毛澤東選集》等很受歡迎?!度龂萘x》、《水滸傳》、《青春之歌》等名著熱銷,小人書讓孩子們魂牽夢繞。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書籍種類日益豐富。
“年輕時,因為工作忙、地里活兒重,我往往挑燈夜讀。”馮老說,“一個人如果不學習,會感到心里悶。我現在老了,有了閑暇時間,所以常來書店。有了經歷后,看書會有不同的感悟?,F在書店里的書籍種類很多,但我認為價格偏高。如今,這個書店雖然不能和北京圖書館這類圖書館相比,但里面的書已經足夠像我這樣的普通人‘暢游’。”
老人笑著說:“來這里看書對于我來說是一種放松休閑方式,沒事就想來逛逛。人老了不能不學習,否則頭腦和精神會提前進入墳墓。”
世事變遷,改變不了對閱讀的熱愛。
“受到沖擊是經濟發展的必然”
記者看到尹先生時,他正在翻閱一本字典。他告訴記者,自己是一名醫生,今年48歲。
“新華書店鼎盛時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時無數人涌向書店購買數理化課本及經典著作。之后,出現了很多私人小書店、報刊亭及書攤,那里書籍的種類往往比新華書店的更多、更新穎,記憶中有《小說月報》、《大眾電影》、《故事會》、《少年文藝》等。學生時代,我看文學書較多,后來,我到鄭州上大學,學的是中醫,就喜歡上了看中醫、養生等專業書籍。閱讀專業書籍是我這一職業必需的,我從中受益良多。九十年代中后期,讀書熱潮似乎褪去,特別是年輕人,更喜歡‘卡拉OK’、上網等。如今,手機更是成為大眾的‘新寵’,進書店的人明顯減少。我認為,新華書店受到沖擊是經濟發展的必然。”尹先生說。
在書店特設的讀書角安靜地閱讀。
“讀紙質書的感覺更好”
在“外國文學”書架前,一名清秀的姑娘捧著一本書,在投入地閱讀。“請問你看的是什么書?”“《人類的群星閃耀時》,人物傳記。”面對記者的詢問,女孩落落大方。
女孩姓張,22歲,去年參加了研究生考試,筆試已經通過,正在為面試做準備。“現在網絡這么發達,在手機上看書很方便,你為什么還來這里看紙質書呢?”記者問。“紙質書翻閱起來更方便,看著感覺更好,內心更容易靜下來。而看電子書屬于快速閱讀方式,和它相比,紙質書有很多不可取代的優點。”姑娘說。
雖然認為紙質書有許多優勢,但她告訴記者,自己以前極少到新華書店看書或買書。因為學習負擔重,上初、高中時,她和同學們只是偶爾到學校附近的書店逛逛,而且買的大都是教輔書。“上大學后,有了電腦和手機,我們的閱讀內容才豐富起來。”女孩說。
對于紙質書將走向“沒落”的觀點,姑娘并不認同。她認為,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實體書店最輝煌的時代或許已經過去,但傳統閱讀方式不會衰敗。
“現在如果‘鐘情’一本書,想反復深入閱讀,我即使不到實體書店,也會通過網絡電商購買。對于像我這樣的人來說,書店的存在形式改變了。而且,現在有很多手機APP,不但里面書籍豐富,還可以將書本讀給人聽——閱讀的方式也改變了。”小姑娘說,“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讓我們有了更多選擇。”
挑戰
隨著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網絡購書的發展,包括新華書店在內的實體書店受到很大的挑戰。
一項2016年的調查數據顯示,近七成的中國成年人選擇數字化閱讀,紙質圖書閱讀率不到六成,并且更多的人喜歡網絡購書,這給實體書店帶來沖擊。雖然現在新華書店在中國有13000多家分店,但這和它最輝煌時期相比,已經萎縮不少。據全國工商聯和書業商會的調查數據,自2004年至2014年,中國有近五成的實體書店倒閉。
對此,駐馬店市新華書店天中書城經理羅新征告訴記者,面對消費市場的改變,他們也曾苦惱和困惑,但新華人選擇迎難而上、與時俱進,謀劃發展戰略,勇立潮頭,獲得新的突破和發展。
歷史
1937年,新華書店在延安清涼山的一間石窟中誕生。那是1937年4月24日,中共中央機關理論刊物《解放》周刊問世,同時成立新華書局發行《解放》周刊,同年10月,新華書局改名為新華書店。
對于駐馬店市新華書店的成立歷史,曾任駐馬店市新華書店經理、現年88歲的張振鐸老人告訴記者,1949年10月,駐馬店鎮新華書店建立。1965年7月,駐馬店鎮新華書店撤銷,駐馬店專區新華書店建立。1985年,駐馬店撤鎮設市(縣級)后,駐馬店鎮新華書店改為駐馬店市新華書店。
2000年7月,原河南省新華書店駐馬店地區店更名為河南省新華書店駐馬店市店,原河南省新華書店駐馬店市店更名為河南省新華書店駐馬店市驛城區店。同年12月,驛城區店劃歸駐馬店市店。
發展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歷史性寫入“開展全民閱讀活動”,自2014年開始,倡導“全民閱讀”連續兩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15年首次提出了“建設書香社會”。從2014年開始,實體書店零售市場的銷售勢頭止跌回穩,小幅上升。
2006年10月17日,新華傳媒借殼上市。新華網上書店的突起更成為網絡市場的有力競爭者。
羅新征告訴記者,新華書店打破單一“賣書”的禁錮,現擁有自己的網絡平臺——云書網。今年五一,我市新華超市將試運營。今后,他們將繼續積極拓展文化產業,“書店進社區”、“書店進校園”等,通過“互聯網+”,提供農產品促銷服務,并聯合各大物流企業,在農村打造強大的物流配送體系……一系列適應時代發展的舉措,將使新華書店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責任編輯:wtt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