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不讓一戶貧困家庭一個貧困群眾掉隊
——泌陽縣“三個到戶到人”產業扶貧模式探索與實踐之產業到戶到人
摘要:夏南牛養殖脫貧典型禹新業、食用菌種植脫貧典型李寶松、林果種植脫貧典型余永啟等創業典型成為鄉村脫貧致富的新星。
記者 侯偉峰 通訊員 李新
桃梨飄香季,市民第一個想到的是泌陽縣馬谷田鎮下河村的萬畝梨園。
在馬谷田鎮,還有一個梨園“新秀”,河南村萬畝梨園產業幫扶基地。
總面積1.3萬畝的河南村萬畝梨園,是依托馬谷田永遠專業合作社建成的以林果業為主的幫扶基地。合作社免費統一整地、統一供苗、統一植保、統一技術、統一市場價收購。
在這里,貧困戶人均年收入在3700元以上,依靠林果經濟實現脫貧。加上套種春花生收入,“人均三畝園,輕松能掙錢;脫貧在當年,致富在明年”的目標已經實現。
把產業扶貧作為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和長久之計,泌陽縣委、縣政府圍繞產業怎么選、增收怎么帶、風險怎么避來做文章,著力破解貧困對象發展產業難度大、增收路子少、返貧風險大的問題,做到了扶貧產業到戶到人、脫貧增收到戶到人、風險防控到戶到人,走出了一條具有泌陽特色的“三個到戶到人”的產業扶貧路子。產業基地建門口
貧困對象最大的困難就是在外找不到工作,在家找不到致富項目。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泌陽縣依托本地產業優勢,把產業基地建到村邊、產業政策送到門邊、產業幫扶送到身邊。
泌陽縣先后制定有夏南牛和泌陽花菇兩個國家標準,形成了夏南牛、食用菌兩大百億級產業集群,培育了畜牧、食用菌、林果、煙葉、油菜、蔬菜、茶葉七大特色產業,這些特色產業上連市場、下接地氣,經濟效益高、市場風險小,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從產業怎么選、基地怎么建、資金怎么來三個方面著手,泌陽縣大力實施產業基地全覆蓋工程。
立足特色、因地制宜選產業,根據各村資源稟賦和種植養殖習慣,“宜牧則牧、宜菌則菌、宜林則林、宜煙則煙”。在尊重群眾產業發展愿望的同時,泌陽縣在每個村規劃建設一個或幾個產業扶貧基地,把產業基地建到村邊,確保產業立得住、基地建得好、群眾能致富。
基地怎么建?泌陽縣立足實際,采取了政府主導建、政企聯合建、企業主體建三種方式。
政府主導建,在河南恒都公司原有一個單體存欄兩萬頭肉牛養殖場的基礎上,2016年,縣財政又出資4000萬元在雙廟街鄉建設了單體存欄2.5萬頭亞洲最大的肉牛養殖場,交由河南恒都公司使用,河南恒都公司分10年進行回購。這兩個大型養殖場建成后,在全縣引導發展存欄100頭以上的肉牛規模養殖場189個,存欄10頭以上的肉牛養殖場4839個,覆蓋全縣60%以上的行政村,起到了很好的帶貧作用。
政企聯合建,依托全縣集體經濟試點縣的優勢,縣財政把資金投入村集體,由村集體與帶貧企業、專業合作社聯合建設帶貧基地,扶貧結束后,直接納入村級集體經濟固定資產。
企業主體建,采取政府財政獎補、協調金融貸款等方式,引導龍頭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產業扶貧基地建設。全縣22家龍頭企業、58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先后建成各類幫扶基地82個,發展大棚1.2萬座。
資金怎么來?
按照“多種渠道投入、一個龍頭放水”的原則,泌陽縣把土地收益資金、涉農整合資金、金融融資和企業投入資金統籌起來,著力破解資金不足的問題。2016年以來,累計投入資金20.4億元用于產業扶貧,其中土地收益投入資金2億元,整合財政涉農資金7.6億元,協調金融貸款6.8億元,企業投入資金4億元。
目前,泌陽縣已累計建成各類幫扶基地168個,實施產業項目136個,建設養殖場(種植大棚)3.2萬個(棚)。產業扶貧基地的建立,把產業項目送到了貧困群眾身邊,讓他們在家就可以找到增收的路子。
產業政策送到家
2016年,銅山鄉山頭村貧困戶馮華俊利用小額貸款資金4萬元、政府獎補1.5萬元,養殖能繁母牛4頭,繁殖犢牛4頭,年獲利近3萬元,當年實現穩定脫貧。
把產業政策送到家,馮華俊是泌陽以獎代補政策的受益人之一。
基地建好后,因為不用投資,沒有風險,泌陽縣曾出現貧困群眾到基地務工的多,直接從事產業發展少的現狀。針對這種情況,泌陽縣出臺了產業扶貧以獎代補辦法,對貧困對象發展產業的,按人均3000元的標準進行獎補,鼓勵貧困戶甩開膀子發展產業,走好產業脫貧的路子。
對于貧困戶發展夏南牛產業的,給予6000元~15000元的補助;對于貧困戶發展食用菌產業的,每生產1000袋給予4000元補助,自主新建大棚的,每平方米給予25元~40元補助;對于貧困戶發展林果種植的,每畝最高補助700元;對于貧困戶發展油、菜、茶等特色產業的,分別給予每畝500元~1000元的補助。
對項目發展優良、效益明顯的,第二年每人再補助后續發展基金1000元。以獎代補政策的實施,解決了貧困對象不敢發展產業、沒錢發展產業的問題,基本實現了政府拿票子,干上一年甩掉窮帽子的目標。
產業幫扶到身邊
產業選準了,基地建好了,群眾想干不想干是關鍵。
為確保貧困戶有脫貧致富熱情,泌陽縣采取黨員干部引領、黨員干部結對幫扶、龍頭企業帶動、脫貧典型示范等辦法,真正讓貧困群眾依靠雙手致富。
在高邑鎮黨員帶貧基地,先期建成標準化食用菌大棚100座無償交給貧困戶使用后,建立了一名黨員幫扶一戶貧困戶發展一座食用菌的“三個一”幫扶機制。92名黨員幫帶92戶279名貧困對象,全程提供送資金、送技術、送銷路的幫扶服務,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對象通過自己的雙手發展食用菌實現穩定增收,有部分勞動能力的貧困對象通過黨員幫帶、雇傭短工等方式實現穩定增收,讓無勞動能力的貧困對象通過大棚入股分紅實現穩定增收。2017年,該基地實現產值720萬元,貧困戶年均收益在2萬元以上。
開展龍頭企業吸納引領活動,制定產業扶持政策,對吸納貧困對象穩定就業一年以上的企業,每就業1人獎勵企業2000元。對幫扶成效明顯的企業在貸款等方面給予傾斜和支持。
其中,縣豐盈制衣采取“有限集中、適度分散”的方式,在馬谷田、盤古等鄉鎮建成扶貧車間19個,吸納1600多名留守婦女就業,人年均增收在1.8萬元以上,讓留守婦女真正實現“上班能哄娃、打工能種地、在家能脫貧”。
同時,通過選樹各類脫貧典型,用身邊人說身邊事,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利用脫貧典型示范帶動,讓貧困對象學有目標、趕有榜樣,實現由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轉變。
夏南牛養殖脫貧典型禹新業、食用菌種植脫貧典型李寶松、林果種植脫貧典型余永啟等創業典型成為鄉村脫貧致富的新星。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