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賢畢至 天中論劍
摘要:我們只有扎根農村,到一線采風,才能做出更多更好的適合時代的作品,把當下農村的新貌、新人、新故事,挖掘出來,他們才更愛看。就是要創作更好的農村題材的作品,生動地表現農業振興,農村發展進步,農民富裕、成長的進程,要關注農民需要什么樣的電影。
群賢畢至 天中論劍
——關心農業關愛農民關注農村振興鄉村影視文化產業論壇暨鄉村題材影視劇本創作研討會發言摘要
文/全媒體記者 郭建光 整理 圖/駐馬店日報記者 吳波
中國電視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央電視臺原臺長趙化勇:電影或者電視劇創作 要了解觀眾是誰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全國有14億人口,其中農村人口占比較大。電影或者電視劇創作,首先要了解你的第一觀眾是誰。如果第一觀眾考慮的是城市的觀眾,那么劇本的方方面面都要滿足城市觀眾的需要。如果你的電影或電視劇是為了滿足農村觀眾的需要,那么你的視角、你的角度,同樣需要變化,否則,創作和受眾是脫節的。
其次,要了解讓農民看什么。現在一年生產的電影有1000部左右,一部電影往往放個十天半個月就下架了。政府有關部門能不能出點錢,把這些已經下架、大多農民還沒看過的電影用非常便宜的價格買回來,到農村放。農民脫貧致富后,物質生活明顯變化了,精神文化生活也要跟上。精神文化生活除了電視外,電影是主要的傳播手段。農業電影和農村題材電影要想真正繁榮起來,就要形成市場。而形成市場的關鍵是人,沒有人就沒有市場,所以說如果想把農村電影真正掀起一個高潮,就需要政府關注。
中國科協首席顧問、原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劉建中:
農村電影市場還是不小的
農民電影節我來兩次了。這次辦得很豐富,疫情特殊時期辦成這樣非常不容易。特別是今天的高峰論壇開得非常好。農村電影市場還是不小的,觀影人數這些年來加起來超過兩百億。
河南省旅游促進會會長盧大偉:
三農題材的創作要真正接地氣
非常感謝中國農村農業影視界的領軍人物和各位專家大咖來到駐馬店,共同探討中國農民電影節框架下的涉農題材。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村,同時潛力在農村,希望在農村。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長期從事農村工作,對農村工作比較了解。影視作品關鍵是受眾,要抓住受眾最關心、最有興趣的問題。比如農民工題材的,不僅僅是農民工本身的問題,還涉及留守兒童等問題,牽扯面很大。比如水利題材,要了解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實際上水利也是中華民族的命脈。中華幾千年文明史,也是我們跟水和平共處、治水的歷史。歷史上有大禹治水,水給我們帶來利,也帶來害,發展離不開水,社會發展也在于治水。所以,三農題材的創作,要真正接地氣,農民真正關心,農民才能真正喜愛。
南開大學教授、新聞傳播學院院長,科技日報原總編輯劉亞東:
三農題材的電影是大有可為的
很榮幸能應邀參加電影節。剛才聽了幾個片子的介紹,還有領導專家的發言,深有體會。我想說的是,以電影的方式對中國最廣大的群體農民提供精神文化方面的食糧,這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值得點贊。對這部分人,我們怎么樣關注他們,不僅物質生活,還有精神生活,怎么強調都不過分。所以我想,創作三農題材的電影,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怎么樣搞好三農題材的電影,第一,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第二,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駐馬店舉辦農民電影節,這是一個非常有戰略眼光、非常有責任感、非常有擔當的一件事情。這也是其他各地政府都應該做的事情。三農題材的電影是一個大有前途、前景非常看好的產業,三農題材的電影是大有可為的。
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學術委員會原專職副主任陸小華:
創作要找到體現時代脈絡的故事內核
鄉村影視劇本和鄉村文化產業的核心是能否找到體現時代脈絡的故事內核。我們今天開會的前一天,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世界糧農組織。今天在后疫情時代,糧食安全問題引起大家的高度關注。因此可以預見,今后人們會更加關注鄉村,關愛農民,關注農業。因此我在想,在這個時代,創作需要體現時代脈絡。一個好的故事內核總是要抓住觀眾,抓住兩端的人群。一端是被互聯網影響的新一代的農村居民,另一端是年齡大、只會用老人手機,甚至不會用手機的農民。要抓住時代變動的傳播路徑。今天影視作品傳播的路徑是移動獲知、大屏觀看、社交確認、共情驅動。什么力量推動一個人走進電影院,打開電視機,去看某一個影視作品,一定受力量的驅動。因此,我們今天討論鄉村影視劇本和討論其他題材劇本一樣,要抓住移動獲知、大屏觀看、社交確認、共情驅動這樣一條傳播鏈。按照這個思維設計的作品,才有可能既在大屏播放,也能在移動互聯網上獲得更大的影響。建議關注時代發展的不變基因。時代發展的不變基因是什么?對中國人來說,幾千年的農耕文化使得我們記憶中滲透最強的文化內涵之一就是鄉愁。無論生活在什么地方,人們都表現出濃濃的鄉愁。我覺得鄉村影視作品和鄉村化產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北京大學歷史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柴寶亭:通過電影把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我對中國農民電影關注已久。大家現在看到的大屏上的LOGO,蓮代表我們中國農耕文化的核,魚代表豐收。在去年中國農民電影節的論壇上,我們一起討論過關心農業、關愛農民、關注農村這個話題。今年又提出來這個,我覺得代表了這一群農業電影人的堅持。恰恰這個堅持感動了我。所以在去年的研討會上,我就提出了中國農民電影節的文化遺產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問題。關于中國農民電影節的文化遺產,我們做了一個汽車電影院,同時做了一個中國農民電影節的博物館。我們在這個地方做了“綠皮車”,開往春天的列車,農民列車民宿。我們希望助力鄉村振興,通過農村影視的主題,來做民宿的示范,讓駐馬店想發展民宿文化旅游產業的人,能夠看到民宿是怎么做的。同時能夠在這個地方進行培訓,然后讓他們去做中低端的民宿。宿鴨湖大壩清淤工程結束之后,壩上要建一個公園,讓藝術家們在這個地方用藝術的方式和生態文明進行結合與呈現。農村題材電影不僅要關注農民,最重要的是關注青少年兒童,要把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導,中央電視臺原研究室主任王甫:作品要引起更多人的情感共鳴
前些日子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我兒子給我寄了一箱大米、一箱油。當時我和我老伴說,孩子懂事了,知道給家里寄最重要的東西。民生之本,一個是糧食,一個是油。年輕一代終于認識到,糧食是我們的生命之本。農村、農業、農民,是我們真正的衣食父母,離了他們我們活不了。我非常高興,剛才看了三個劇本,我覺得新劇本已經有很好的創作基礎,選題是非常接地氣的。
這些都是當下農村、農民、農業的真實寫照,是當下農民最真實的情感世界,是當下農村最新鮮的社會現實。這些題材都非常好。我有一個建議就是更突出地寫人,寫人物的命運,寫人物的矛盾沖突,在這方面盡量把人物命運放大,引起更多人的情感共鳴,讓更多人認同。
著名編劇、《又到瓜熟蒂落時》劇本總策劃史建全:
演繹新農村 新青年新事物的新故事
我是電影《又到瓜熟蒂落時》的劇本文藝策劃。坦率說,農村題材在我們當今的電影市場里面非常不討巧。一個編劇對我說,他在創作一個故事,我說你寫什么故事,他說準備寫一個農村的故事。一說寫農村故事,很多投資人一聽都不愿意理你,因為沒有市場,沒有人看,這是目前電影市場比較普遍的現象。制作人也不太愿意投資。我后來深入了解到,這是一個以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為核心的農村題材的故事。后來在深入了解劇作的過程中,我感覺到這個故事很有意思,而且也很有現實的教育意義。
在這部戲的操作過程中,制片人帶著主創,帶著作者,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深入農村蹲點,因此創作出了《又到瓜熟蒂落時》這個劇本,旨在以寓教于樂的方式提升人民對農產品質量的安全意識,共同捍衛舌尖上的安全。故事詼諧幽默,演繹了一代新農村、新青年、新事物的新故事。
中國電影家協會農村電影專業工作委員會副會長孫麗艷:影視創作一定要有時代感
每次參加研討收獲都特別大,而且每次都有驚喜。對這次研討的三個劇本,我覺得《又到瓜熟蒂落時》《農民工司令》這兩個是農村的熱點話題,話題找得特別好。農民食品安全問題是至關重要、特別熱點的話題。我覺得還需要很好地提升。我感覺故事還需要開發,需要把每個人物、每個故事、每個情節進行提升,也就是一定要有時代感,要表現當今時代的年輕人,鄉村振興這個背景下的人物要寫鮮活。《大水的記憶》我特別欣賞,非常好,特別完整。它的思路也完整,主題也很好,很有意境,很有意義,也很有視覺盛宴的感覺。最后我想說的是,農村片目前編劇隊伍,可以說很匱乏,或者深入生活不夠。我想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我們的影視是大有作為的。我們只有扎根農村,到一線采風,才能做出更多更好的適合時代的作品,把當下農村的新貌、新人、新故事,挖掘出來,他們才更愛看。
浙江省電影家協會駐會副主席、秘書長熊穎俐:
要關注農民需要什么樣的電影
鄉土文化就是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也就是我們所要傳承的中華民族文化的根。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培植一方人文風情。如何回歸我們的鄉土文化?就是要創作更好的農村題材的作品,生動地表現農業振興,農村發展進步,農民富裕、成長的進程,要關注農民需要什么樣的電影。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道德模范、開封市祥符區電影發行放映公司黨支部書記郭建華:
把農民喜愛的銀幕高高掛起來
從事農村放映工作45年了。45年來,我的工作是在農村流動放映電影。流動兩個字決定我的工作性質是走村串戶給父老鄉親們放電影,而不是坐在冬暖夏涼的辦公室。露天兩個字反映我的工作時間是晚上不是白天。
45年來,工作艱苦卻很充實,生活清貧卻很快樂。在45年里,只要在放映場,我就會隨著銀幕上精彩的故事和觀眾一起落淚,和孩子們一起鼓掌、一起歡呼。產生共鳴的時候,我就覺得這么多年為農民放電影這個工作很值得、很有意義。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農民喜愛的銀幕高高地掛起來,讓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豐富起來。
《河南日報》高級編輯、《農民工司令》作者李黎祥:
選準表現農民工
轉移就業的主題
我正在埋頭寫作長篇報告文學《一個農民工的大愛傳奇》。很榮幸,能夠應邀參加這次中國農民電影的盛會。看了電影節的實施方案,我感到很振奮。因為農民目前仍然是我國人口的大多數,一個為大多數人服務的電影節,一定具有超高的人氣、眾多的粉絲和廣泛的影響力。特別是看到實施方案里已經明確把《農民工司令》作為電影或電視劇本的名稱時,我更是備受鼓舞。因為,這和我目前正在寫作的報告文學不謀而合。從這個角度看,我認為,作為影視藝術,把以農民工司令張全收所開創的農民工轉移就業這一令人敬佩和稱贊的事業作為表現對象,確實是選準了表現的主題。
長春電影集團制片人馮媛:
補上深入生活 深入農村這一課
非常榮幸《又到瓜熟蒂落時》的劇本在第三屆中國農民電影節上做研討,這說明《又到瓜熟蒂落時》關于食品安全的題材受到了領導和專家的關注。這個題材當時做的時候有一定的壓力,因為食品安全本身是一個國策,也是一個民生問題。我們作為消費者來說,與之有直接利害關系。所以當時做的時候壓力比較大,我覺得還是值得的,因為這個題材我們拍得不多。但是我們確實缺少生活,因為現在農村變化非常大。為彌補這一缺陷,在劇本階段請這方面的專家史老師介入,在拍攝過程中我們也會請非常專業的人介入。
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電影部策劃、中國電影家協會農村電影專業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何丹嵋:將宿鴨湖的過去和未來進行影像化的展現
《大水的記憶》這個劇本主要的表現對象、拍攝的對象就是宿鴨湖。宿鴨湖是第三屆中國農民電影節晚會舉辦的地方。我們的拍攝工作早在去年已經開始了,就在清淤工作啟動的時候,一直在跟蹤拍攝清淤全過程。我們想拍攝的是一部六集的紀錄片,同時我們還將拍攝一部科教片。科教片是我們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的看家本領,我們希望把清淤工程中科學的、可以復制的模式挖掘起來,希望能把這種模式推廣開來。另外,對于《大水的記憶》后期制作,將會用一些虛擬現實、三維動畫制作。在這方面我們引入了專業團隊,對這個項目的治水過程、水庫運作的科學含量進行影像化的展現。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