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高地上的新風景
摘要:雄偉的太行山是林州大地上亙古以來的天然風景,人工天河紅旗渠是20世紀林州人民修建的偉大水利工程,也是雕琢在這片土地上的壯麗景觀。而廟荒村、桃花洞村這些美麗村莊,則是林州人民在決戰脫貧攻堅戰中打造出的一處又一處新的風景。
文/李金光
太行山東麓的林州市,鑄就了抗日戰爭時期的太行山精神、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紅旗渠精神和扁擔精神,成為中原大地上的一處紅色文化地標、一片精神高地。秋意漸濃時節,我來到林州紅旗渠干部學院,接受黨性教育專題培訓,滋養初心,淬煉靈魂。
我對這片土地懷有深深的敬意。林州原名林縣,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這里領導八路軍和人民群眾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展現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敵、英勇抗爭的優秀品質。20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為解決千百年來的缺水問題,劈開太行山,引來漳河水,鑄就了偉大的紅旗渠精神,創造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奇跡。從新中國成立初期一直到改革開放,林縣石板巖供銷社的干部職工憑著一副肩膀、靠著一根扁擔、仗著一雙腳板,翻山越嶺送貨收貨,服務山區群眾生活,石板巖供銷社也因此成為全國供銷合作社的一面旗幟。
紅旗渠精神是林州的立市之本、興市之魂。行走在林州市區、漫步在紅旗渠干部學院校園,隨處可見紅旗渠精神的印記和標識。為群眾提供“一站式”服務的黨政部門綜合大樓上,矗立著醒目的“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16個紅色大字,是林州人民總結提煉的紅旗渠精神的核心,昭示著林州人民傳承紅旗渠精神、奮力奪取各項建設新勝利的決心。市區人民公園里設計的山、林、城、池等景觀,也用象征著紅旗渠的水流連接著,凸顯著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市中心最寬闊的景觀道路命名為紅旗渠大道,直通位于市區西部的太行山。行走在這條路上,太行山雄奇的峰巒、巍峨的氣勢隨時隨地會映入眼簾,讓人領略到這片土地的獨有風貌,感受到一種特別的魅力。聯想到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半個多世紀以來為改變貧困面貌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就會被一種奮斗激情所浸潤。
培訓期間,紅旗渠干部學院安排到紅旗渠紀念館和扁擔精神紀念館現場教學。在紅旗渠紀念館,一件件實物、一幅幅圖片和現代聲光電模擬的當年場景,真實全面地向人們再現了20世紀60年代林州人民修建紅旗渠的場景,展示了80年代林州人外出發展建筑業、90年代大辦鄉鎮企業、黨的十八大以來加強生態建設的奮斗歷程,也就是被稱之為“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林州人“創業四部曲”的四個發展階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讓人受到巨大震撼。扁擔精神紀念館就坐落在石板巖鎮中心,展出各類照片400多張、實物160多件,真實反映了70多年來石板巖供銷社干部職工不怕山高路遠、不畏酷暑嚴寒,起早貪黑走村串鄉,為群眾收貨送貨的先進事跡,詮釋了林州“艱苦創業、勤儉辦社、一心為民、開拓創新”扁擔精神的由來,讓人們心生對苦干實干的山區供銷人的崇敬和欽佩。
時光流逝。當年林州人民千軍萬馬戰太行、一根扁擔走城鄉的英雄壯舉,雖然已經遠去,但其精神已化為了這塊土地的豐厚滋養,賦予這里人們勇毅前行的意志和敢作敢為的勇氣,在新時代不斷創造出新的業績。紅色的林州大地,呈現出更多的新的靚麗風景。
位于林州市區西部、坐落在太行山腳下、紅旗渠畔的廟荒村,因貧窮而得名。帶領我們來開展現場教學的紅旗渠干部學院的教師介紹,廟荒村從前山高路遠、土薄石厚,干旱少雨,村里人過著缺衣少糧、食不果腹的苦難生活,村里供奉的寺廟也因而荒蕪。廟荒村曾是省級貧困村,也是林州市黃華鎮唯一的建檔立卡貧困村。脫貧攻堅戰打響后,從安陽市派駐到該村的第一書記和村黨支部,利用廟荒村山水資源和鄰近林州市區的優勢,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動員和村民開設農家樂和民宿,經過干部群眾的苦干巧干,廟荒村蛻變成了河南省的最美鄉村。
我們是午后走進這個村的,村子此時顯得有些靜謐。背依的太行山薄霧籠罩、巍然聳立,紅旗渠水從村中緩緩地向遠處流去,高地錯落、風格各異的房屋門前都掛有紅燈籠和五星紅旗,讓人一眼就能辨識出是村民打造的農家樂和民居。我們走進老黨員劉明生家,聽他講述發展農家樂的創業歷程。在第一書記和村干部的動員下,他把自己的家底全部拿出改造房屋,第一個建起了農家樂,2018年五一開門營業,當年就賺了5萬多元。在他的示范帶動下,其他村民紛紛跟進,村里的農家樂、民宿迅速發展到30家,2019年,村里的游客達20萬人之多,鄉村旅游成了這個村的致富產業。短短3年間,廟荒村不僅甩掉了貧困帽子,還成了林州市脫貧攻堅的“明星村”。在村史館,我們看到精準扶貧之前村容村貌的照片,貧困程度著實令我們驚嘆,而對比現在的新秋好景,真可謂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有“天路堡壘”之譽的桃花洞村,位于太行山腹地石板巖鎮的西北部,平均海拔1000多米,是蜿蜒于太行山巔太行天路景觀的起點。這個村黨支部帶領黨員干部群眾,依托地處太行大峽谷的自資源優勢,探索實行“公司+農戶”模式,通過旅游公司與村民簽訂協議,利用村民的土地、房屋開發鄉村旅游,壯大了集體資產,增加了村民收入。桃花洞村完成了由深度貧困村向旅游扶貧示范村的華麗蝶變。為了解這個村黨組織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和村黨支部書記的先鋒模范作用,紅旗渠干部學院安排我們前去實地調研。我們抵時已是正午,村黨支部書記楊松林放棄午間休息,在村黨群服務中心會議室里和我們座談。他操著濃重的林州話,向我們介紹了他干了30多年農村干部的體會,講述了他帶領村兩委發展交通強村富民、解決飲水造福群眾、架設電線光纜改善條件、開辦農家樂發展鄉村旅游的奮斗歷程,講到動情處,語調變得有力而堅定,我們也都會報以響亮的掌聲。聽了楊松林書記飽含深情的講述,我們這些來自省直和各省轄市不同單位的學員,對這位最基層的黨組織書記十分敬佩,通過他,我們真正了解到了作為農村基層干部的辛勤付出和工作的不易,也看到了紅旗渠精神在這一代又一代林州黨員干部身上的延續,見證了今天林州人民奮力決戰脫貧攻堅、全面決勝小康社會創造的新業績。
結束調研要返程了,我有些留戀地回望四周大山拱衛的桃花洞村黨群服務中心,院子里高高飄揚著五星紅旗,鑲嵌在樓體上的一枚巨大的黨徽,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和“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的大字標語顯得十分清晰,定格在了我的心里。
在林州的幾天里,到處都能感受到林州人民發揚著紅旗渠精神、全面決勝小康社會的偉大力量。雄偉的太行山是林州大地上亙古以來的天然風景,人工天河紅旗渠是20世紀林州人民修建的偉大水利工程,也是雕琢在這片土地上的壯麗景觀。而廟荒村、桃花洞村這些美麗村莊,則是林州人民在決戰脫貧攻堅戰中打造出的一處又一處新的風景。我們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太行山作證,英雄的林州人民必定會在這片精神高地上,成就更多更美的風景。
責任編輯:劉銀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