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電影大師侯麥鏡頭里的愛情四季
摘要:問題來了,杰拉喜歡伊莎貝爾,伊莎貝爾對杰拉也有了好感,不過她自己家庭幸福,一點也沒有想過出軌,她還是忠實地承擔把杰拉介紹給馬嘉麗的職責。最后的結果還是皆大歡喜,馬嘉麗和杰拉在誤會之后又碰到一起,杰拉終于可以把她送回家。
北京和上海的侯麥電影回顧展的時節,讓我們來談談他。侯麥在法國導演中獨樹一幟,曾經被當作新浪潮的一員,但是后來又與這個圈子比較疏遠。他的電影不像其他法國藝術電影那樣鋒芒畢露,有人說他的風格是簡約,然而我卻更覺得是復雜。雖然他的鏡頭和敘事都是慢節奏,像小津一樣,緩緩地講述家長里短,溫情脈脈。不同的是,他更喜歡愛情的主題,對倫理提出的問題更直接,他的嘲諷比小津更犀利,甚至有時候可以說得上尖酸。
從1990年到1998年,侯麥用將近十年時間拍了四季的故事,都與愛情相關。當我看完《春天的故事》《夏天的故事》《秋天的故事》,卻感到無話可說。并不是不喜歡,并不是電影沒有風格,相反,我被侯麥獨特的風格吸引,無論是敘事,還是看上去平淡而安靜的鏡頭和剪輯,都有潛藏的力量。然而他講述的故事都不浪漫,甚至不那么溫情,不冷不熱,夾雜著看穿人心的嘲諷。每個主角都有許多綜合的小側面,歡樂是小小的,糾結也是小小的,溫柔或一點點殘忍,都不觸目驚心,也沒有什么價值觀的凸顯與斗爭。畫面和故事就擺在那里,難以評論。即使如《夏天的故事》里那個彷徨的花心少年賈斯伯,在三個女孩的艷遇糾葛中也更多地是顯得天真,而不是令人討厭。侯麥太生活,太日常,太具體,太多面化,而且似乎一點也不抒情,是浪漫主義的敵人。
但是《冬天的故事》比較特殊。侯麥的《四季》并不是按照季節的順序拍攝的,1992年完成的《冬》在拍攝時間上是《春》之后的第二部。《冬天的故事》是侯麥電影中少有的抒情和浪漫的作品。美發師菲麗絲與夏爾瘋狂地戀愛,他們偶遇,相愛,兩人分手的時候,女孩寫下了錯誤的通信地址,從此兩人音訊失散(當年還沒有微信和臉書)。她生下了他的孩子,但是找不到孩子爸在哪里,她唯一能確認的是夏爾曾經想聯系她,卻沒找到。她在后來的生命中遇到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男人,一個是典型的知識分子羅伊克,圖書管理員,整天掉書袋,溫文儒雅,他們在一起共同生活了一段時間;而另一個是她的發廊老板馬克桑斯,雖世俗但是聰明伶俐。兩個人共同的特點是無限熱愛和寬容菲麗絲,他們都知道她和夏爾的過去,也知道那才是她心底深處的最愛。
電影從菲麗絲決心離開羅伊克開始,她的發廊老板也離開家,在巴黎附近的小城開了一家新發廊,跟她共筑愛巢。她的母親對羅伊克很滿意,覺得她這樣做很傻。而她說羅伊克不諳世事,不像她的老板,雖然讀書沒有那么多,但是人情練達,會辦事也是一種魅力。而且,她對于在巴黎尋找夏爾已經絕望,希望干脆走遠一點,斷了心中熬人的牽掛。就這樣,她在圣誕節跟老板來到小城安家。然而,剛剛安頓下來沒幾天,菲麗絲又決定離開發廊老板,回到巴黎,她沒有回到羅伊克身邊,雖然他完全不計前嫌,希望她回去。而她決定自己一個人過。
這時我們才明了,無論她說不喜歡羅伊克的掉書袋,還是老板的俗氣,其實都不是真正的問題。導演特地設置了深愛著她的兩種不同類型的好人,只是要讓菲麗絲說出來真正的問題:她不能跟他們在一起生活,原因不在于他們愛不愛她,他們的人品好不好,甚至他們的性格、能力和修養好不好(兩款不同類型),唯一的原因就是:雖然她愛他們,但是對他們的愛還不足以讓她可以和他們生活在一起。三個男人的設置是一個特殊的三角:羅伊克和發廊老板分別是兩類愛她的人,電影描述了他們的優缺點(都是優點比缺點多的好男人),而菲麗絲銘刻在心,深愛不忘的夏爾,導演特地回避了對他性格的所有描述,盡可能不提及這個人的任何特征,除了他的職業(廚師)。在侯麥的電影中,這是一個極為罕見的純符號化的角色,他唯一的功能就是:這是菲麗絲偶然遇到的最愛,或者說,他就是她的愛情。
按照大多數藝術電影(反好萊塢)的走向,菲麗絲應該永遠也見不到夏爾,似乎在現實的生活邏輯和藝術的邏輯上,這都更加合乎情理。但是侯麥此時溫情爆發,居然讓他們在公共汽車上相遇,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恰遇太俗套,太歡喜,太好萊塢,怎么會出現在侯麥電影中?這是個問題。
探討導演的意圖是愚蠢的事,也許只是他一時的心血來潮。這里真正特殊的是,菲麗絲在侯麥的愛情主題電影中,是一個極為特殊的角色。事實上,在侯麥的愛情電影中,無論是《四季》,還是《人約巴黎》,每個人都是處于一種復雜的情感狀態中,他們愛,但是對愛人又有不滿意,或者面臨其他的誘惑,或者身份的制約,或者不安全感。《春天的故事》中,娜塔莎戀父,跟父親的女友吃醋,父親雖然寵愛女友伊芙,但是卻非常明確他們的關系不會持久,娜塔莎想撮合自己的朋友讓娜和父親,父親也對讓娜動心,每個人都處在一種微妙的難以名狀的復雜情緒中。每一個小小的舉動,都有特殊的意味。其中有一場戲很有趣,他們四個人一起吃晚飯,討論康德哲學中的先驗和先天的概念。一個長鏡頭,四個人不停饒舌,討論最抽象的、遠在天邊的哲學問題,但是鏡頭下反映的卻是飯桌上日常生活的復雜的愛恨糾結。最普遍的問題與最具體的人際關系之間構成的強烈反差,在一個不變的長鏡頭和不停歇的法國式嘮叨之下,顯得格外有戲劇性,然而這種戲劇性又那么有節制,沒有一種感情徹底壓倒別的感情,他們終于吃完了這頓既哲學又日常的晚飯。春天已經到來,花園修整一新,娜塔莎的項鏈最后被找到了,然而故事依然撲朔迷離,依然不能肯定是不是娜塔莎做局陷害她討厭的伊芙,也不能肯定這四個人最后的關系會如何發展。每個人都在復雜的情感中糾結。
《秋天的故事》則是另一番味道,充滿小小的誤會和哲學嘮叨。因為講述的主要是中年人的故事,每個主角都是復雜的。唯一的姑娘羅欣,這個年輕的女大學生就像人們心目中想象的充滿浪漫主義的法國女孩。她愛上并且追求到了自己的中學哲學老師,后來又轉變成一種特殊的朋友關系,雖然那個老師一直還愛著她。她和現在的男友的母親馬嘉麗相互欣賞,這是一位寡居的葡萄園主。她想把那位哲學老師介紹給馬嘉麗,也就是說把前男友和她欣賞的朋友撮合在一起,這樣就可以控制住身邊的關系,也可以控制住自己對前男友殘留的愛情。現在的男友覺得她瘋了,這種關系太奇葩??墒撬齾s覺得沒問題,因為她根本就不覺得自己會跟這個男友有什么長期的未來,分手只是時間問題,馬嘉麗也認為自己的兒子配不上羅欣。
馬嘉麗的閨蜜伊莎貝爾也在策劃給她找個男人,她代替馬嘉麗登了征婚啟事,跟杰拉約會了三次。問題來了,杰拉喜歡伊莎貝爾,伊莎貝爾對杰拉也有了好感,不過她自己家庭幸福,一點也沒有想過出軌,她還是忠實地承擔把杰拉介紹給馬嘉麗的職責。幸運地是,她撮合杰拉和馬嘉麗之后,兩個人相互欣賞。
伊莎貝爾和杰拉在廚房對話的一幕非常精彩,演員非常精準地把這種微妙的情緒表現出來:她不能愛杰拉,也不想對馬嘉麗不忠誠,但是她心里希望杰拉愛她。那一刻恰好處在動了情(占有欲)和不能愛之間。她對杰拉說:自己幸福,為了你,為了馬嘉麗,也為了我。她催促杰拉趕緊去找馬嘉麗,最后擁抱杰拉作為告別,卻被馬嘉麗撞見了。這個撞見把法國式吻臉頰的禮儀所可能具有的意義都混合在了一起。最后的結果還是皆大歡喜,馬嘉麗和杰拉在誤會之后又碰到一起,杰拉終于可以把她送回家。伊莎貝爾女兒的婚禮上,人人都在起舞……
最后回到《冬天的故事》,這一部在《四季》系列中的最特殊之處在于菲麗絲雖然也有復雜的感情生活,與三個男人之間的關系讓她有時理不順也看不清,彷徨迷惑。然而她最終聽從了心底里的聲音,就像她自己說的,她有信仰。她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不懂得理論和哲學,然而她更加純真。復雜的關系和現實生活的糾結,都沒有完全破壞她的純真的直覺和聽從內心的勇氣。菲麗絲與愛人偶遇重逢的驚喜,是導演對這個角色的喜愛。幾乎可以說,在侯麥的愛情電影中,這是他唯一真正熱愛的角色:唯一在復雜中找到了自己的單純和天真的人。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教授)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