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如米小 也學牡丹開——農民通訊員李明生的赤子情懷
摘要:父親去世,李明生沒了靠山,就跟著父親的徒弟學習理發。這些年來,李明生從未忘記心中的文字夢、文學夢,他以文字作槳,帶領全家人在生活的大風大浪中乘風破浪前行。李明生稱自己是寫作上的業余選手。
記者 郭建光
命運多舛,時運不濟,為了生活,初中畢業后勞作于阡陌之間、奔走于鄉鎮之中,都無法割舍心中對文學的那份情感。30年來,他用手中的筆寫出對腳下這片神奇土地的熱愛,家長里短、民俗傳說,在他筆下都是那樣栩栩如生、令人神往。2020年,被正陽縣作協評為2020年度“優秀作家會員”;2021年3月,被正陽縣老新聞工作者協會評為“優秀會員”。他就是正陽縣呂河鄉黃山村農民李明生。
李明生。
2歲失去母親 父子相依為命
出生于淮河岸邊的李明生身上烙上太多的來自腳下這片熱土的特質,堅韌、隱忍、不屈,向陽而生。2歲時母親因病撒手人寰,撇下他和哥哥與父親相依為命。
“20世紀70年代末,父親會剃頭手藝,整日在外面奔波,我真成了沒娘的孩子,好在我的哥哥待我很好。父親外出理發,哥哥會圍著與他額頭一樣高的灶臺做飯,那時候紅薯疙瘩和點玉米糝就湊合著一頓,白面饅頭、肉餃子那是奢望。”李明生回憶,那時候住著三間草房,家徒四壁,在親戚四鄰的接濟下,兄弟倆在磕磕絆絆中長大。
李明生家有9畝多地,一遇到農忙,他和哥哥就會屁顛屁顛地跟在父親后面推架子車,裝卸莊稼,麥收揮汗如雨,麥茬將雙腳扎得流血,汗衫變成破布片粘到身上從未叫苦叫累。雖然收成微薄,可是李明生兄弟倆心里從未想到過泄氣,都鉚足干勁,使出渾身氣力,竭盡所能幫父親分擔一點。
“我哥哥人很好,一邊學習一邊照顧我。就這樣我也上了學。等到我讀初中,我哥哥就輟學了。”1984年深秋的一個早晨,原本每天他父親都會早早起床喊他一起干活,然而這天,與父親躺在一起的李明生并沒有聽到父親熟悉的聲音。這一年,李明生20歲。
“父親的一只腿擱在我身上,我輕輕推了推父親,喊了一聲‘大’,可是父親沒有回音。當時我哥哥剛結婚十幾天,那天我嫂子走娘家去了,我就起床查看,感覺不對勁就急忙喊哥哥快看咱爹咋了。”哥倆伏在父親身上,感覺父親渾身僵硬,已經沒有呼吸。
直到這一刻,哥倆才明白一生勤勞,如老黃牛一般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還不到60歲的父親去世了。就如身后的一座靠山突然坍塌一般,那一刻兄弟倆抱頭痛哭。
“父親患有哮喘病,一直操勞,沒錢治病,久病成疾,一輩子沒享過福。”弟兄倆買不起好木材為父親打棺材,就把院子里一棵泡桐樹鋸掉請來木匠連夜打一個薄棺,哭哭啼啼一路把父親的后事辦了。
父親去世,李明生沒了靠山,就跟著父親的徒弟學習理發。眼急手快的李明生上手很快,他的理發手藝深受農村人歡迎。“一個人一年的理發費4元,我包了好幾個村,每天奔波在理發的路上,日子也好打發。”1988年,他下鄉路上聽到縣廣播站廣播的消息,于是寫了一則農村偷狗的新聞遞交過去,沒想到立即廣播了。
“縣廣播站的老師寫信讓我繼續給他們供稿,這讓我如魚得水,一篇篇沾滿露珠的新鮮新聞稿件播發出來。這成為我忙碌之余的動力。”1989年呂河鄉成立了通訊組,包括李明生在內的當地新聞骨干在一起切磋采訪技巧,共同提高文字水平。三年間,他屢獲正陽縣新聞獎,甚至還獲得過河南省新聞獎。其中,20世紀90年,他寫的題目為《值得稱道的君子協議》的新聞被《河南農民報》刊發,當年被評為正陽縣好新聞獎。
因文字結緣 伉儷夫妻的悲歡人生
這期間,通訊組的一個名叫周華的老師看中李明生的才華,就極力向他介紹自己村莊的一個叫周九琴的漂亮姑娘。二人一見鐘情。周九琴的家人在了解到李明生家的情況后并沒有阻撓,他們更看中李明生的那股干勁兒。
“窮沒根兒,富沒苗,只要小孩能干,就有九琴享的福!”周九琴家人的態度令李明生非常感動。他向九琴坦言:蓋好新房就娶你!
1991年開始蓋房,1992年就把九琴熱熱鬧鬧娶到家。可是小家面臨的是一窮二白的現狀,缺吃少穿經濟拮據,可是周九琴人美心善,非常勤快,地里家里樣樣都是好手。
“那時候為了多賺錢養家,我大部分時間都外出理發,留著九琴在家,我心里實在過意不去。農活又臟又苦又累,九琴咬緊牙關,事事爭強好勝,播種、鋤地、薅草,我不在的時候啥活都干。我在家的時候就做我愛吃的鱉糊子,那段時間感覺過得真快。慢慢家里條件就好起來了。”后來他們有了大女兒、二女兒,李明生兩口子的干勁更足了。
“結婚幾年后,我們積攢了一些錢,又蓋了兩層樓房,我們倆更能干了。每天睜開眼就是干不完的活兒。大妮、二妮都在讀書,直到2008年小兒子出生,我們家的生活都很平淡,很幸福。”在李明生心中,妻子心靈手巧,打的毛衣又漂亮又結實,花樣翻新,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婦都跟著她學習挑花樣。
2011年,周九琴突然對李明生說自己小腹疼,到鄉醫院檢查說是闌尾炎,在家治療10余天后依舊腹疼難忍。到縣醫院檢查,醫院建議到市級醫院進一步檢查,市里醫生說情況不妙,就讓她到省城醫院檢查治療。
“省城醫院說妻子是卵巢癌晚期,手術后陸陸續續化療,妻子頭發掉光,每天還拖著病體干活。我勸她別干了,可是她不肯,直到去世前的幾天還堅持坐在院子里縫補魚皮袋子,說讓我曬糧食用。”李明生回憶這段時光,淚水漣漣,“妻子已經走不動路了,還在掛念孩子和我。她去世的時候兒子才6歲。九琴是個好人。”
“從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妻子先后做過腹腔穿刺取肉、切除腫瘤、腹腔下管排液等手術,忍受著無以言表的痛苦,其中化療十幾次,嚴重的藥物反應和疼痛折磨使她從130多斤消瘦成不到90斤的皮包骨人。臨走的前幾天總愛枕著她胳膊睡覺的6歲兒子竟說‘媽媽我不枕你胳膊睡了,硌得慌。’”因文字結緣,伉儷夫妻陰陽兩隔,這對李明生一家人來說都是切膚之痛。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的大女兒非常爭氣,考入中山大學研究生后應聘到深圳當了一名人民教師,二女兒在母親去世后不得不輟學在家照顧弟弟,直到近幾年才外出一邊打工一邊報考河師大成人教育,心中依舊對學習有著執念。兒子8歲就會搟面條,夏天光著膀子給我做撈面條。”這些年來,李明生從未忘記心中的文字夢、文學夢,他以文字作槳,帶領全家人在生活的大風大浪中乘風破浪前行。
根植腳下土地 為家鄉盡心鼓與呼
“在淮河兩岸,至今還流傳著正月十五蒸布袋條子饃的習俗。意思是正月十五蒸‘布袋’條子饃越多越大今年的糧食布袋(過去盛裝糧食用布袋子,如同現在的塑料袋)就越多越大之說,寓意新的一年會五谷豐登。”李明生筆下的淮河兩岸,那些民風民俗,令人目不暇接,從而得以認知這片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
在他筆下,花生秧子也是寶貝,于是就靈光一閃有了《花生秧變寶 收購商爭著要》,更有散文《撿花生》描述20世紀70年代他的親身經歷:“物以稀為貴,碰上誰家來了金貴客人或逢年過節炒上一瓢半瓢花生那可成了讓人羨慕的稀罕品,誰家孩子褲兜里要是裝了一把炒花生,屁股后面準能跟上一群伙伴嘴里直喊‘俺給你一班(伙),給俺一個落生(花生)吃吧。’要是誰家孩子不聽話,或者哄孩子干些雜活,大人便會說‘別鬧了,聽話,過年給你炒落生。’孩子們準會如獲至寶似的高興而去。”
“全國花生第一大縣之稱的正陽縣,時下的人們是不缺炒花生的,但人們之所以樂此不疲地撿起這落下的花生,我想因為他們撿回的不僅是花生,更是一種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傳統美德,一種顆粒歸倉杜絕浪費的文明理念。”李明生筆下的文字都是有溫度,緊跟時代脈搏的。這是他文字的過人之處。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李明生稱自己是寫作上的業余選手。
這些年來,他陸續寫出大量的傳說,《八仙傳說系列》向外界打開一個認識正陽的途徑。而他一篇篇散發著溫度的散文則向我們打開一個了解他內心世界的窗口。他珍惜眼前的生活,關注當下的農村,他筆下的人物都是有溫度的,他把感情融入文字中,因而變得搖曳而多姿。
責任編輯:陶峰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