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記根:63年風雨尋根路
摘要:趙東林經過認真核對,所有信息都一一對上了。當李記根從趙東林的電話中得知姐姐離世的消息后,沉默了很久、很久。“哥,我終于找到你了,咱爹娘終于可以瞑目了。”“劉保如”“李記根”,兩個名字合二為一,喜慶的鑼鼓聲淹沒不了60多年漫漫尋親路上的風雨苦澀。
記者 許 偉 高留長 文/圖
“我找了你們63年呀,今天終于找到了……”近日,遂平縣和興鎮鐘莊村大李莊,71歲的李記根緊緊摟著68歲的妹妹李桂梅號啕大哭。尋親路上的苦澀、團圓時的喜悅,被請來的農民演員的鑼鼓聲、喇叭聲淹沒。親人們彼此訴說著這些年的生活經歷,悲喜交集地迎接這遲到的重逢。
少小離家老大回。認親現場,親人團聚,熱淚交加、百感交集。
大李莊村頭的那面凸面鏡中,尋親的場景、各色人物被拉伸變形,給人一種錯亂、不真實的感覺。鏡面中,親人們簇擁上來,圍攏著,熱淚交加在一起,匯集成了一條63年尋根的人生河流。
緣 起
李記根,1952年出生在遂平縣和興鎮鐘莊村大李莊,7歲那年,在遂平縣火車站和母親走散。
“我傻傻地在車站附近走來走去,想要找到回家的路,卻怎么也找不到。一個好心人見我可憐,便把我帶到了他新鄭市龍王鄉的老家。”“幾天后,他又帶著我回到了火車站,還是沒找到父母,只好又把我帶到了新鄭。”
這么多年來,養父母對李記根恩重如山,送他上學,為他娶妻生子,他也改名為“劉保如”,過上了正常人該過的人生。只是,遠在遂平縣的親生父母少了“李記根”這個兒子。為了尋找他,親生父母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心血,發生了多少誤會和麻煩,走過了多少彎路和苦難,這些都已無法得知。
歲月可以改變山川河流的面貌,但改變不了一個人尋根的心跡;煩瑣的生活可以疲憊身心,卻改變不了一個人對來路的追問。
如今,現實中的劉保如膝下有兩子一女,兒女也都已成家、事業有成。可是,作為“李記根”,他內心深處尋根的意愿日益強烈,對記憶里殘存的“家”的念想,猶如一顆種子,已經發芽并長成了參天大樹。
他按照自己殘存的記憶,多年間不斷地來到疑似的地方尋找,但是每次都是失望而歸。
“記憶中的白莊,你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腦海中的駐馬店難道不是真的嗎?”
“記得和‘黑妮’還有其他小伙伴兒在村莊后面的土崗上看‘轟隆隆’駛過的火車,我怎么找不到這些地方呢?”
“爹娘,你們找過我沒有?我想你們,您二老還好嗎?”
……
尋 親
時光在無言中流逝,兒時的模樣早已改變,“李記根”已經徹底變成了“劉保如”,但上了年紀的他,尋親的愿望卻與日俱增。
一次偶然的機會,劉保如看到央視《等著我》這個節目,再次點燃了尋家的念頭。2018年,在兒女的支持下,他來到“寶貝回家”尋親網站,把自己的信息進行了登記。
“寶貝回家”駐馬店驛站的志愿者趙東林接到李記根的尋親信息后,和他取得了聯系。經過細致溝通后,趙東林在網站發布了李記根的尋親帖,并在資料庫進行了信息比對,遺憾的是沒有發現與他相應的信息。
隨后,趙東林又協調在新鄭的愛心志愿者幫忙采集劉保如的血樣,并寄往公安部門進行DNA比對。不久,信息回饋過來,尋親人的DNA沒比對上。
“不久,上蔡的志愿者提供了一條信息,西平縣焦莊鄉火車站附近有個‘白莊’。我們隨即去實地走訪,經過核實,這個‘白莊’確實和尋親人提供的相似,但經過核實,又排除了。”趙東林說。
懷著希望而去,帶著失望而歸,這對于趙東林等尋親志愿者而言是家常便飯。
轉 機
歲月無聲,轉眼就到了2021年。
在“寶貝回家”愛心志愿者的持續關注下,劉保如的尋親案例一直在進行著,各種相關信息聯翩而至。
“去年12月的一天,我們的一個志愿者、遠在浙江臺州的柯警官傳來一個信息,經過DNA比對和祖源分析得到一個結果——李記根是駐馬店市遂平縣和興鎮鐘莊村大李莊人,跟李榮光是近親關系。”得知這個信息,趙東林馬上去實地走訪。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大李莊,趙東林遇到了一位老人,他說村里有一個叫李榮光的人,但已經去世多年,他的兒子確實在多年前丟失了。
老人領著趙東林來到李榮光的老宅前。眼前情況讓趙東林唏噓不已,房屋早已坍塌,只有圍墻是新建的,不可能有人居住。
“那時候正是中午,當聽說我的來意后,鄉親們紛紛上前確認這就是李記根的家,但是他父母早就去世了,現在家中還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妹妹。院墻是在三門峽安家的妹妹李桂梅才建起來的。”趙東林跟著鄉親們來到李記根的姐姐家。
“當聽說弟弟有消息時,有嚴重類風濕病的姐姐激動得要從椅子上站起來。”趙東林經過認真核對,所有信息都一一對上了。
原來,李記根記憶中的“白莊”其實是他姥姥家,“黑妮”是他舅舅家的孩子,他小時候是在姥姥家附近走失的。當時家人四處尋找他,母親因此精神受到了刺激而失常直至去世,老父親多年前也不在了。他們去世前還惦記著兒子,囑咐姐妹倆要找到兒子。他們是帶著遺憾離世的。
趙東林隨即采集了姐姐的血樣,不久后鑒定結果出來了,不出所料,李記根就是她尋找了60多年的弟弟。
遺 憾
“接到找到舅舅的消息后,我娘可開心了,這幾十年就沒見她這么高興過。”今年58歲的樊文靜是李記根大姐的兒子,他說,這些年曾認了4個“舅舅”,還為1個“舅舅”蓋了新房、辦過喜事,共同生活幾年后才發現認錯了。
“為找舅舅,我娘不少操心、花錢,和我爹也生過不少氣。這次真找到了,我娘卻在接到消息的第二天去世了。她可能太激動了。”樊文靜說。
樊文靜的老父親今年80多歲了,為這事,老人在電話中對趙東林等尋親志愿者產生了誤解,情緒激動地說他們是騙子,拿著一張假的鑒定書到處騙人。
“被人誤解這種事情又不是頭一回碰見,至少不下10次啦!”趙東林一笑置之,“只是為老人感到遺憾,親弟弟終于找到了,她卻沒見一眼就不在了……”
“世事無常,這都是命啊!現在就剩下遠在三門峽的妹妹這個唯一的親人了。”當李記根從趙東林的電話中得知姐姐離世的消息后,沉默了很久、很久。
團 圓
迎親的鑼鼓敲起來、歡快的龍獅舞起來。2022年2月26日的大李莊村別樣熱鬧、喜慶。
68歲的李桂梅一大早就同趙東林打了電話,約定和哥哥李記根見面的時間、地點等細節。兩天前,她從三門峽的家里趕到了大李莊,在上海工作的女兒也連夜趕了回來。
當李記根認親的車隊從新鄭趕到大李莊村口時,走下汽車的他眼含熱淚,被孩子們攙扶著,走在自己兒時的回憶里。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60多年的日日夜夜,他無數次夢見自己的家鄉和爹娘,卻在雙腳踏上故土的這一刻感到如此陌生。60多年的滄桑巨變,他記憶里的小村落早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鑼鼓聲中,妹妹李桂梅手捧鮮花,立在老宅門前翹首以盼。未等哥哥李記根走近,她已經紅著雙眼,哽咽著迎了上去。
“哥,我終于找到你了,咱爹娘終于可以瞑目了。”兄妹相逢,親情相擁,號啕大哭。幾位同村的老人熱切地簇擁過來,拉住李記根的手,眼含熱淚,聲音顫抖。60多年的時光隔不斷流淌在骨子里的血脈親情。
出走時是7歲少年,歸來時已是古稀之年。認親拜祖儀式就在那座只有圍墻、沒有房屋的老宅里。李記根父母的遺照擺在一張桌子上,“倚門多年望眼穿,親人歸來家才暖”,院墻上掛著的橫幅訴說著這些年尋親路上的風雨人生。
當遂平縣公安局和興派出所指導員耿遂中當眾宣讀公安機關出具的血緣關系鑒定結果時,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尋親雙方為“寶貝回家”公益人士獻上了錦旗,感謝他們的愛心付出。
認親、拜祖、合影、為爹娘上墳,在媒體聚焦下、在認祖上香的煙火升騰中,李家兄妹和親人悲喜交集,血脈相融。走失,意味著血脈親情的割裂變形;團圓,何嘗不是人生的另一種變形?“劉保如”“李記根”,兩個名字合二為一,喜慶的鑼鼓聲淹沒不了60多年漫漫尋親路上的風雨苦澀。
大李莊村口的凸面鏡默默無言,卻把這一切都裝在了鏡像之中,鏡像人生,悲喜交集,那里面能找回他們曾經失去的一切嗎?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