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謠不傳謠 講文明樹新風 網絡安全
首頁 文化 文化資訊 文化風采

我家的“人世間”故事丨喜歡撿柴的母親(李金勝)

2022-04-01 10:17 來源:駐馬店網 責任編輯:楊姍姍
發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訂閱《駐馬店手機報》,每天1毛錢,無GPRS流量費。

摘要:麥罷,去地里一撮一撮地薅麥茬。放學回來,我們總要拿著鐮刀,去溝壑沿割些黃蒿。趕上個大風天,去樹林里撿上刮折的樹枝回來,那真如獲至寶。我有空回家,就幫母親把樹枝截好,捆成捆,在院子里碼得整整齊齊。母親說,看著院子里、廚房里幾垛齊整整、干蹦蹦的柴,心里踏實。

八十多歲的老母親住在鄉下,一方清靜的小院,大片溫暖的陽光。

年紀大了,農活干不動了,母親只能在路邊溜達溜達,樹林里轉悠轉悠。從外邊回來,她手里總要撿幾個枯樹枝,堆放在院子里。如今的農村很少燒柴了,路旁樹下落的那些枝杈,別人看都不看,更不用說撿了。但母親的目光卻總停留在那些樹枝上,看見就要往院里撿,時間長了,院子里都堆積如小山了。

我曾勸母親說:“別撿它了,現在做飯多方便啊,有電還有煤氣,根本用不著木柴燒鍋啦。”母親不以為然地說:“放那里吧,冬天烤個火,萬一哪天燒個地鍋也能用得上。”

我知道母親對柴情有獨鐘的原因。作為一名生活在平原的家庭主婦,她能更深刻地理解“柴”排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首位。更何況,改革開放前,每家只能從生產隊里分到幾捆蜀黍稈、一堆豆稈。一日三餐,燒柴就是揪心的大問題。所以,農閑之際,母親總是帶著我們去撿柴。麥罷,去地里一撮一撮地薅麥茬。秋風起,去樹林里一耙一耙地摟樹葉。放學回來,我們總要拿著鐮刀,去溝壑沿割些黃蒿。趕上個大風天,去樹林里撿上刮折的樹枝回來,那真如獲至寶。

晴天,柴火干燥,母親就用一些草末、碎樹葉當柴。然而,低矮的廚房里,常常煙霧彌漫,母親被熏得淚流不止。陰雨天,柴潮濕,有時候火都引不著,滿屋子煙,看不見人。就這,還常常沒有柴燒。聽母親說,我們小的時候,一年冬天,連陰了一個月,家里一點能燒的柴都沒有了。父親拿起斧子,把家里唯一的一只大木柜劈了當柴燒了。我聽了以后,心里總幻想著家里柴成堆,永遠也燒不完。

我現在能理解母親的心情,平時回家,就和她一起在房前屋后撿些柴,用斧頭剁成一樣長。母親用細麻繩捆成一小捆一小捆的。廚房里堆滿,空屋子里碼一排,院子里垛一垛。

前一陣子,確山縣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啟動,道路兩旁的樹木統一規劃,換成了清一色香樟樹。原來的楊樹、洋槐樹全部伐掉,大樹拉走了,留下一地的小樹枝。母親彎下腰一根一根地撿回來。我有空回家,就幫母親把樹枝截好,捆成捆,在院子里碼得整整齊齊。為了防雨,母親還找塊塑料布蓋上去。

母親說,看著院子里、廚房里幾垛齊整整、干蹦蹦的柴,心里踏實。

(作者單位:確山縣第二小學)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點贊

  • 高興

  • 羨慕

  • 憤怒

  • 震驚

  • 難過

  • 流淚

  • 無奈

  • 槍稿

  • 標題黨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溪县| 盖州市| 仙居县| 棋牌| 湾仔区| 麻阳| 西峡县| 吴堡县| 兴宁市| 和静县| 娱乐| 开封县| 阜新市| 云浮市| 庆阳市| 河曲县| 呼玛县| 海阳市| 屏山县| 饶河县| 泰州市| 田东县| 远安县| 江都市| 盖州市| 延川县| 康马县| 鱼台县| 湘西| 竹溪县| 壶关县| 大悟县| 共和县| 肇州县| 岳池县| 无极县| 绥芬河市| 青川县| 弥勒县| 隆化县| 长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