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人世間”故事 | 如愿(于洪濤)
摘要:時隔30年,一對老人在兒媳婦的陪同下,去我的母校西平高中為他們的孫子、我的兒子即將到來的高考加油打氣,去嫘祖文化苑拜訪人文之母嫘祖,去嫘祖海棠園賞花觀景,去樁景園長廊小憩,去園區天壽閣登高遠眺,去飯店點父母最喜歡的菜肴……伴著小侄,弟媳和妻子的攙擁,一張張歡快的照片,記錄...
爹娘終于被我開車請到了城里。
13年前,我還在遙遠的、橫隔萬水千山的云南。當年的象牙塔、當年的南下列車和綠軍裝,還那么歷歷在目。13年前的2009年,我在云南昆明已生活了近15年,軍旅13年,打拼2年。文字伴著我成長,部隊教會我堅強,時光最終讓我變成了更像男人的模樣。
我用一千次的呼喊和數以萬次的丈量,最終等來了故鄉記憶中的影像。2009年,在父母的苦口婆心和以命相逼下,作為家中長子的我,告別了生活近15年的那座四季開滿鮮花的城市——昆明,一家三口長途奔波,回到了我的家鄉西平縣城。
安家,安置工作,一切都在按部就班。上班第一年,縣城電視臺每月300元少得可憐的實習工資,窮得連自行車都買不起的現實擺在面前,我曾經一度感到自己的前途一片迷茫。
懊惱,悔恨,我感覺自己像從光明跌入黑夜,黯淡無光,沒有一絲波瀾。難忘記,俺娘近30里大雪中的艱難跋涉,將近60歲的老人腳蹬三輪車,從鄉下給我送饃、送火爐、送煤球的場景至今歷歷在目,一直烙刻在我的心里。
13年來,從不適應到適應,從自行車到電動自行車到汽車,從一窮二白到平實穩定,我變得不再抱怨,而如今的父母也已經風燭殘年。
記憶的線越扯越遠,我再怎么努力,也牽不住這時光和流年,我的兩鬢已經斑白,父母的蒼老和滄桑更是可想而知。
在鄉下生活久了,慢慢就在田園農家的濃郁氣氛里安定了下來。之前,每年海棠花開的季節,我必邀請父母和家人,來縣城賞花逛景,以盡兒女孝心。可每次父母總婉言拒絕,對此,我頗有不解,直至今年。
家鄉的海棠綿延城區20里,前不久,趁天氣尚好,我開車把父母接到了城里,賞花觀景,逛街游玩,那一刻,爹娘和我無比開心。
是啊,我在昆明那座四季開滿鮮花的城市近15年,爹娘未到訪探之,原因不說自明——農活太多,持家為要,少一份花銷,對兒子少幾分麻煩和打擾。每念及于此,我內心甚憾。
流年總不顧,對影已蹣跚。30年前,爹娘如同現在的我,正值壯年,目光炯炯,腳步聲鏗鏘。現如今,父母已七十有余,雖依舊健康,但畢竟歲月不饒人,父母逐漸搖擺的腳步和滿頭的白發成為我心里永遠的痛。
時光總是無言,牽掛記在心頭。接父母進城那一天,充實而快樂。時隔30年,一對老人在兒媳婦的陪同下,去我的母校西平高中為他們的孫子、我的兒子即將到來的高考加油打氣,去嫘祖文化苑拜訪人文之母嫘祖,去嫘祖海棠園賞花觀景,去樁景園長廊小憩,去園區天壽閣登高遠眺,去飯店點父母最喜歡的菜肴……伴著小侄,弟媳和妻子的攙擁,一張張歡快的照片,記錄下光影,留下美好的記憶。而我,也終于如愿以償。
帶父母游玩合影 圖片由作者提供
一天下來,怎么勸阻也不留城,父母執意要回去。開車送父母回不到30里的鄉下的路上,G345國道兩邊的綠柳婆娑搖曳,沿途一望無際的麥苗在雨后更增蔥綠,顯得生機無限。
這是一個時代,一個最美好的時代,在每年海棠花開的季節,我在西平等您來,每個愿望都是一個故事,這故事充滿了人間最醇厚的情誼,而我也終于如愿。
(作者單位:河南省西平縣融媒體中心)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