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設置“香火排行榜”借逝者吸金?網絡祭祀平臺亂象需整治
摘要:2018年,民政部公布《殯葬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大都聚焦傳統殯葬行業,盡管鼓勵開展網絡祭掃等追思活動,但缺乏具體可操作的規范。網絡祭祀平臺隨意“封”烈士的情況才有所收斂。作為從業者的網絡祭祀平臺應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嚴格審核把關,防止平臺被他人利用。
在網絡平臺創建紀念館,留下逝者的音容笑貌,為名人先烈獻花點蠟,以“云祭祀”的方式追憶故人、寄托哀思,這本是清明節祭祀的新風尚。然而,在利益驅動下,一些網絡祭祀平臺亂象頻出:有的縱容用戶給活人亂建網墓,將網絡祭祀演變成了網絡暴力;有的將戰犯、反面角色堂而皇之地加以祭拜,公然挑戰社會公序良俗的底線;更有甚者,一些祭祀平臺開始設置“香火排行榜”,祭拜品越多,紀念館排名就越高,同時設計了復雜的供品道具和套餐體系,誘導祭掃者充值打榜,把網絡游戲、直播的“規則”引入祭掃活動,讓本應嚴肅的清明傳統跑偏變味。
其實,網絡祭祀亂象已存在多年,盡管各界口誅筆伐,但平臺依舊肆無忌憚、我行我素。時至今日,仍能看到無門檻立網碑、建網墓,借去世名人“吸金”等行為。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
一方面,在利益驅動下,網絡祭祀平臺普遍采取粗放的經營管理模式。出于吸引用戶考慮,平臺大多降低注冊門檻,無須真實身份信息,簡單輸入手機號就能隨意為任何人創建網上紀念館。為最大程度獲取流量,平臺更是對設置名人紀念館不加限制,一些名人烈士成為引流的“招牌”。利益考量下的管理缺位甚至是放縱,成為亂象滋生的溫床。
另一方面,現有監管未能跟上網絡祭祀方式的發展節奏。我國現行殯葬管理的法規文件是1997年頒布施行的《殯葬管理條例》,這部法規在2012年進行了修正。2018年,民政部公布《殯葬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大都聚焦傳統殯葬行業,盡管鼓勵開展網絡祭掃等追思活動,但缺乏具體可操作的規范。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在去年4月部署開展清明期間網絡祭掃規范管理工作,其中明確強調,網站平臺不得發布傳播歪曲歷史、詆毀英烈等違法違規信息;不得隨意創建網上烈士紀念館、無證明文件隨意“封”烈士;要嚴防活人被祭拜,隨意立網碑建網墓等情況。網絡祭祀平臺隨意“封”烈士的情況才有所收斂。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網絡祭祀也不是簡單套用網絡直播手段就能生財的“搖錢樹”。從實踐探索看,要確保網絡祭祀平臺規范有序運行,需要監管部門、網絡平臺和網民形成共治的合力,還網絡祭祀以“清明”氣象。
監管要及時主動跟進,既明確網絡祭祀行業規范,又要對違法違規行為實施動態巡查,為行業發展和網民的行為劃清“紅線”“底線”“高壓線”。作為從業者的網絡祭祀平臺應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嚴格審核把關,防止平臺被他人利用。廣大網民也需自覺抵制不良風氣,不詆毀、不跟風,對祭祀活動始終保持一顆敬畏之心。
只有繼承和弘揚慎終追遠的清明文化內涵,踐行厚養薄葬、文明拜祭、綠色低碳、節約拜祭的清明新風,“互聯網+祭掃”才能將傳統文化與時代潮流有機結合,真正為群眾帶來便利。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