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餅
摘要:”之后的唐宋時期,詩人和史學家們都有對煎餅的描述,清初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寫了《煎餅賦》,“溲含米豆,磨如膠餳,扒須兩歧之勢,鏊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經火烙而滂,乃急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蟻行,黃白忽變,斯須而成,乘此熱鐺,一翻手而覆手,作十百于俄頃,圓于望月,大如銅錚,薄似...
文/張富國
有個傳說,赤壁大戰前,諸葛亮到東吳會孫權。歡迎宴會上,南北大菜俱全,十分豐富。周瑜特意把江東特色菜擺在孫權面前,諸葛亮取來煎餅,卷食其余菜肴,唯獨不動江東菜。周瑜驚問:“先生欲席卷天下乎?”諸葛亮笑答:“江東獨存。”孫權也取一張煎餅卷菜大嚼,唯獨不動川蜀菜肴。吃個煎餅,聚滿人間智謀,真應了“吃餅面,做好漢”的諺語。
源于山東的煎餅,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南梁宗懔《荊楚歲時記》:“北人此日食煎餅,于庭中作之,支薰火,未知所出。”之后的唐宋時期,詩人和史學家們都有對煎餅的描述,清初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寫了《煎餅賦》,“溲含米豆,磨如膠餳,扒須兩歧之勢,鏊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經火烙而滂,乃急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蟻行,黃白忽變,斯須而成,乘此熱鐺,一翻手而覆手,作十百于俄頃,圓于望月,大如銅錚,薄似剡溪之紙,色如黃鶴之翎,此煎餅之定制也。”
作為主食的餅遍布全國各地,厚的、薄的,大的、小的,細糧的、粗糧的,加餡兒的、不加餡兒的。
老人常說,“入伏不出門,我家吃烙餅”。暑伏太熱,身子弱的吃不消,最好待在家里,少出門。不妨在家多烙餅,吃些餅,壯壯筋骨。南方人喜歡吃小薄餅——餅中的“小精靈”,餅平放在掌上,抹點兒醬,鋪幾根蔥絲,攤上煎雞蛋、韭黃肉絲、粉絲、豆芽,滿滿的,想辦法才能卷上時,塞進嘴里,腮幫鼓得圓圓的,上下牙硬擠,才慢慢嚼得開。餅小,一個小孩子可以
連吃十來個。吃過餅,喝一碗酸辣湯,那叫一個爽!
魯豫、蘇皖一帶有“壯饃”。說是饃,其實是餅,“上面烘,下面燒,女人吃了不撒嬌,爺們兒吃了好杠腰”。這餅,用木柴文火,得三炷香的工夫才做好,鍋蓋大小,厚實得很,是餅中的巨無霸。烙好的餅,黃亮亮的,內瓤松軟,又軟又甜。猛吃幾口,越嚼越甜,十分過癮。干嚼不如煮著吃,把餅切成片,放進油鍋加蔥花、姜丁微微煎炸,加水煮,鮮香味兒美不可言表。
北京人愛吃餡兒,每家隔幾天就要做一次菜盒子、餡兒餅,尤其是肉餅。把扎實的肉餡兒用餅皮包好、拍平,放到餅鐺里一烙,聽到滋滋的響聲,一鍋煎好的餡餅,就可以趁熱吃了。餡兒大、皮兒薄、多放香油,蘸著醋,一口下去,滿嘴的肉餡兒和香脆的餅皮混在一起,香極了。牛、羊肉餅為主料,用牛油做,油水大,一涼易凝固,所以最好趁熱吃,但不能一口咬下去,容易燙著嘴。
甘肅河西一帶有款油餅卷糕,松軟金黃的炸油餅裹著香甜的黏糕做成。米飯化入白糖,釅釅的紅棗汁澆上滲透,撒一層煮熟的紅棗,壓實,鋪上油光翠綠的葦葉,放入大鍋里蒸。此時,燙面炸油餅。趁熱開口,用勺子挖了晾好的黏糕,小心翼翼地裹在一塊塊圓圓的油餅當中,整齊地碼一大盤上桌。咬一口,甜甜軟軟,清香四溢,既解饞、又解飽。
烙餅講究“三翻六轉”,烙時,兩面抹油,烙好后金黃燦燦、外焦里嫩,揭開層,塞入蔥絲、瓜絲、肉絲,非常好吃。吃剩下的烙餅炒了吃:把五花肉切絲,拌上蔥、姜醬油腌制,熱鍋冷油爆炒;再用炒肉的余油,把備好的蔬菜放鍋里攪拌均勻,切好的餅絲覆上面,變軟放肉絲,最后點香油、蒜末,好吃的奧秘就在于此。炒餅時不小心多放了水,干脆做成燜餅;如果多加了水,直接燴餅。
以前曾流傳這樣的俗語:“吃面省,攤餅費,包餃子多浪費。”是的,以前窮,日子難過,面條下鍋,配幾根青菜,就是一頓飯,填飽肚子就行。攤餅費糧,吃餃子麻煩,莊稼人哪兒能享受這樣的待遇?如今,國強民富,吃餅筋骨壯,又有什么問題不能迎刃而解呢?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