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糧倉里的河南密碼丨極刻
摘要:楊建國表示,其中,中原農谷以建設國家農業創新高地為引領,聚力打造“四大中心、兩個示范區”,承擔著引領全省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快重塑的重任,也承擔著打造環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創新生態圈,推進全省農科教、育繁推資源集中布局,建設一流種質資源庫的責任。
“三夏”,即夏收、夏種、夏管。
“三夏”,是很多河南人最忙碌的一個時節,老百姓俗稱“過麥天”。
如今,河南人“過麥天”,不再是驕陽下的炙烤,麥場上的不眠,磨出泡的雙手,而是高標準農田的智慧,聯合收割機的馳騁,育種溫室里的科技,食品生產線上的高效。
不變的,是彌漫在田間日漸濃郁的麥香,是“三夏”工作的艱巨與緊張,是“中原熟,天下足”的責任與擔當。
風吹麥浪,河南大地又飄“香”。
追隨麥浪的腳步
進入5月下旬,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顧問、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又到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
5月23日晚,大河財立方記者聯系他時,他剛從新鄉趕到南陽,正在宛城區麥田里考察調研,與基層農技人員和種糧大戶一起察看小麥長勢,研判產量和收獲時間;24日一大早,他又參加了一項活動。
一把小鏟子、一個鋼卷尺,他總是隨身攜帶,方便隨時測量研判麥子生長情況;一縷白發、一腳泥土,是他獨特的“徽章”,那是從事小麥高產栽培研究近50年留下的印記。
“距離小麥大規模成熟期越來越近,可以說小麥產量進入了百米賽跑的最后沖刺期。”郭天財說,這茬小麥從播種以來,長勢總體持續較好,麥子穗數足、結實性好,奠定了豐產豐收的基礎。“現在距小麥大面積成熟收獲還有多道關口,還要一關一關小心過,才能確保‘豐收在田’的小麥能真正實現‘豐收到手’。”
郭天財告訴記者,農諺有說,“五黃六月,龍口奪食”,說明了小麥成熟收獲期時間的緊迫性、形勢的復雜性和任務的艱巨性。因此,一定要牢固樹立抗災奪豐收的理念,切實加強后期麥田管理,做好收獲機械檢修與科學調度,確保成熟一塊,收獲一塊,努力實現顆粒歸倉,豐產豐收。
大河財立方記者從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獲悉,截至 5 月 23 日 17 時,我省已收獲小麥 405 萬畝(約占全省種植面積的 4.75%),其中:南陽 212 萬畝(18.9%),駐馬店 79.4 萬畝(6.8%),信陽 71.8 萬畝(14.4%)。當日投入聯合收割機 2.95 萬臺。
當前,全省交通部門與農業農村部門、公安部門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及時互通“三夏” 生產進度、農機車輛轉移、擁堵緩行路段等信息,快速解決車輛受阻問題,對跨區作業的農機運輸車輛快速免費放行。
良法“遇”良田
河南用不足全國1/16的耕地生產了近1/10的糧食、1/4的小麥。糧食豐收要有良法,也離不開良田。
從2022年起,河南在已經建成8500多萬畝高標準農田的基礎上,按照建設標準化、裝備現代化、應用智能化、經營規模化、管理規范化、環境生態化“六化”要求,啟動建設150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畝均投資4000元以上。據介紹,1500萬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全部建成后,每畝可多打220斤糧、多收330元。
“近年來,我們搶抓戰略機遇,扛起責任擔當,全面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將高標準農田示范區作為中原農谷的重要基礎工程。”24日,新鄉市平原示范區管委會負責人告訴大河財立方記者,堅持多元化投入、市場化融資、標準化建設、特色化運營、精細化管護和數字化賦能的“5+1”建管模式,推動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其中,變“粗放生產”為“精耕細作”,堅持數字賦能,運用大數據、物聯網、云服務等技術,采用“1+1+1+N模式”建設信息化平臺,目前已打造10個專業化子系統應用到智慧管理平臺,運用“數據+算法+算力”,形成中原農谷數字化智慧大腦。
中原農谷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河南省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建設專家組顧問楊建國接受大河財立方記者采訪時表示,截至2023年底,河南已經高質高效建設高標準農田示范區378萬畝,探索形成高標準農田“投融建運管”一體化市場化推進機制和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五良”融合高產模式,大大提升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下一步,建議全面貫徹踐行高標準農田成功模式,形成叫響全省、引領全國的高標準農田河南方案,探索形成糧油作物大面積均衡增產的河南模式。
實施種業振興行動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
2018年9月,全國唯一的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落戶新鄉;2021年9月23日,作為河南省政府批準建設的首批省實驗室,神農種業實驗室正式揭牌運行。此后,在中國工程院院士、省農業科學院院長、神農種業實驗室主任張新友帶領下,河南生物育種產業不斷取得新進展。
其中,小麥品種“鄭麥379”“鄭麥1860”和花生品種“豫花37號”入選農業農村部2022年糧油生產主導品種,“鄭麥1860”2022年夏收面積超過800萬畝,“豫花37號”為目前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高油酸花生品種。
此外,實驗室不斷拓展對外合作,設立了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所、中國農科院棉花所、河南大學等實驗室研究基地。4月17日,神農種業實驗室中試和成果轉化基地(焦作)揭牌;5月14日,神農種業實驗室中試和成果轉化基地(鶴壁)揭牌,初步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協同聯動的開放合作格局。對接國內高端創新資源,實驗室分別與中國農科院和中國農大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建共享重大科技創新平臺,聚力打造國家種業創新高地。
記者了解到,當前,河南大力實施種業振興行動,2023年有12個品種入選全國主導品種,成為入選最多的省份。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7%,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超過45%,年產小麥種子36億斤、約占全國的38%,玉米、花生、芝麻等育種水平河南在全國保持領先優勢。
“中原農谷和中原醫學科學城、中原科技城一起,構建形成了全省‘三足鼎立’的科技創新大格局。”楊建國表示,其中,中原農谷以建設國家農業創新高地為引領,聚力打造“四大中心、兩個示范區”,承擔著引領全省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快重塑的重任,也承擔著打造環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創新生態圈,推進全省農科教、育繁推資源集中布局,建設一流種質資源庫的責任。
龍頭帶動,河南現代食品產業集群超萬億元
從田間地頭的一粒小麥,到“國人餐桌”的琳瑯滿目。
“過去,三全食品發明了中國第一個速凍湯圓和第一只速凍粽子,開創了中國速凍食品行業;如今,三全形成了產、學、研一體的研發體系和強大的新產品研發能力,通過渠道創新、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守護好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餐桌上的美味’。”三全食品董事長陳南接受大河財立方記者采訪時表示,三全提供上萬個就業崗位,帶動7800多家中小企業共同成長,公司的發展壯大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化進程,帶動40萬農戶增收。
記者注意到,2023年度三全食品實現營收約71億元,凈利潤約7.5億元。2024年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約23億元,凈利潤2.3億元。
三全的龍頭帶動,是河南“國人廚房”“世界餐桌”的一個代表。
記者從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獲悉,截至2023年,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5526家。全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4400余家,其中國家重點龍頭企業102家、居全國第2位。
其中,雙匯集團是全國最大的肉制品企業,年產肉類產品逾400萬噸,肉類年產能位居行業前列;思念食品是國內最大的專業速凍食品生產企業之一,主要產品有速凍水餃、速凍湯圓、速凍面點、速凍休閑食品、速凍西點、速凍調理制品等六大系類400多個品種,年生產能力90萬噸;三全食品主營業務為速凍食品、方便快餐食品、罐頭食品、糕點等,國內市場占有率達34%,連續多年位居行業第一;牧原集團始終聚焦養豬主業,采用“全自養、全鏈條、智能化”養殖模式,2023年企業銷售生豬6381.6萬頭;好想你產品主要以紅棗制品為主,延伸至凍干產品、堅果、果干等;大咖國際產品橫跨糖、奶、茶、咖、果、糧、料七大品類,服務茶飲、餐廳等門店4萬余家。
當前,河南正立足農業資源優勢、工業制造優勢,發揮龍頭企業作用,帶動全產業鏈上下聯動、融合發展,提升品質、打響品牌,做優做強特色食品產業,現代食品產業集群規模超過萬億元。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