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長壽之鄉,打開長壽錦囊 記者帶你聆聽百歲老人的故事之王三妮
走進長壽之鄉,打開長壽錦囊 記者帶你聆聽百歲老人的故事之王三妮:紅薯湯 紅薯饃 離了紅薯不能活
記者 許靜
從困難時期的救命糧到小康生活中的健康美食,紅薯——深深扎根在西平人的飲食習慣之中,孕育了健康長壽的飲食文化。
5月26日,記者去西平縣焦莊鄉姚莊村采訪時,正逢百歲老人王三妮和自己唯一的兒子陶明喜“吵”得熱火朝天——
“吃一輩子紅薯了,我還是吃不夠。一天不吃,這心里就慌慌的,你們說紅薯沒營養,我這不也活到了100歲!”
“好好好,晚上還給你熬紅薯糊糊,云豪剛給你買的西瓜紅紅薯,讓你嘗嘗甜不甜!”
拗不過母親,陶明喜敗下陣來。陶明喜也近80歲了,看上去善良憨厚,但是一點也不像個老人,用他的話來說:“上有老娘在,我可不敢老。”
走路風一樣的女子
王三妮,出生于1924年3月26日,剛剛過了百歲壽辰。她思維敏捷,表達能力強,耳垂也長得特別大,一看就是有福之人。據老人家的孫子陶云豪介紹,前幾天,奶奶過百歲生日,五世同堂,父親和姑姑們請了三天大戲,親戚朋友都來給老壽星祝壽,那場面相當壯觀!
老人百歲壽辰 (資料圖)
在西平這片古老而富饒的土地上,陽光灑滿了每一個角落,溫暖著每一寸土地,在這樣一個陽光明媚的的日子里,壽宴喜慶祥和,親朋同聚共慶生日盛事!這不是什么特別的節日,卻比節日更加熱鬧;這不是什么慶典,卻比慶典更加溫情。
春天開花,夏天結果,秋天收獲。王三妮家的院子打掃得干干凈凈,茂密的石榴樹遮住了半個院落。“由于這棵石榴樹太茂盛,有的快伸進屋里了,只好忍痛割愛修剪了一部分。否則,這棵樹要把整個院子遮住。”老人的兒媳婦劉美玲說道。不難看出,這棵石榴樹歷經風雨滄桑,陪伴著王三妮,同時也見證著這個家庭幾代人的幸福生活。
劉美玲告訴記者,多年婆媳已經成為知己。她和王三妮相處了半個世紀,幾乎沒有紅過臉、拌過嘴。心態陽光,凡事兒不拘小節,這應該是老人高壽的原因。
“俺媽年輕時身體就好,走路都是一路小跑,我們姊妹幾個都跟不上。”陶明喜告訴記者,母親只有他這么一個兒子,自小視為掌上明珠,小時候家里窮,如果烙有白面餅,娘總舍不得吃一口就留給了自己。家里還有5個妹妹,對老娘也是孝敬有加。
“不跑能行嗎?我得養活你們姊妹六個。”老人插話道。
步履匆匆,奔跑前行。王三妮用腳步追趕著日月星辰,丈量著百年人生。
離不開紅薯的老人
紅薯是個寶,頓頓離不了。
王三妮告訴記者說:“我就是吃紅薯長大的,從小就吃紅薯,十幾歲的時候,就天天吃紅薯,一直到現在。”老人說,可能是從小就吃紅薯吃習慣了,直到現在還愛吃。雖然現在大米、白面、小米、雞蛋、面包等應有盡有,美味食品繁多,但是她唯獨喜歡吃紅薯。“如果說高壽和合理飲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那么,俺媽高壽的秘訣多少有點‘不足為外人道也’,那就是一日三餐幾乎兩餐都要吃紅薯,雷打不動。”陶明喜說。
明代藥學家李時珍說,“海中之人多壽,而食甘薯故也”。紅薯的營養十分豐富。在抗癌食物排行榜中,紅薯一舉奪魁。陶明喜告訴記者,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真是不忍心再叫老母親一天到晚吃紅薯了。經過多次勸說,終于和母親達成共識:晚上可以酌情減量,早晨、中午必須準備一大碗紅薯,緊著她吃。你想給她改善伙食,端過去雞啊肉啊,她也不稀罕,自己去廚房找紅薯吃。一番拉鋸戰打下來,大家也讓步了,想著法子以紅薯為食材烹制不同的美食:炸紅薯丸子、搟紅薯面條、烙紅薯餅、燉紅薯粉條……真是應了一句老話——紅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
“俺家老太太就愛吃紅薯,百吃不厭。這不,現在姑娘們回來就直接給她帶烤紅薯。”劉美玲說,婆婆愛吃紅薯,怎么吃都吃不夠。可能是她的胃口比較好,吃紅薯能消化吸收,有的人胃口不好,吃多了會難受,她怎么吃都沒事,這說明老人的腸胃功能真的是非常好。
“也不知道紅薯里頭都有啥?”陶明喜說,“俺娘就是吃不夠。”
歲月總是不經意改變著容顏,但無論生活如何變化,王三妮對于紅薯的深情都始終如一。也許,她獨愛那紅薯特有的香甜味道縈繞于舌尖。縱然品嘗多年,卻不曾減淡分毫。
人人敬愛的老祖宗
“我年幼的時候,織布、紡花、還縫衣服……”王三妮說,雖然沒上過學,大字不識一個,但是老人的雙手非常靈巧,年輕時一天能紡一斤花,還會做衣服,“那時候老聽長輩夸贊我,這姑娘心靈手巧的,將來肯定有福氣”。
記者和老人家聊天(陳培 攝 )
據老人王三妮的兒媳婦劉美玲介紹,婆婆脾氣很好,性格溫和,年輕的時候精打細算,到現在還是很會過日子。無論是吃的還是用的,都比較節儉。雖然現在生活好了,再也不用為吃穿發愁了,但老人還是喜歡穿自己做的衣服,給她買了新衣服她也不穿。在吃的方面,老人也比較節儉,從來不會主動向兒女提要求,說只要有紅薯就夠了。
老人家樂善好施,比如自己家的石榴,她從來不讓家人買過,都送給鄰居、親戚吃。在孫子的記憶中,全家人都愛在石榴樹下乘涼、聊天。小時候盼著石榴快成熟,不管是送人或者自己吃都感到很快樂。
記者和老人的兒子、兒媳婦聊天的時候,老人不時揪揪自己的耳朵,表示很想知道我們在說什么。說也奇怪,可當我們問老人什么問題時,老人說她耳聾了,什么都聽不到。只有她兒子在她耳邊問話,她才能聽到并回答得一清二楚。或許,老太太是“選擇性耳聾”吧!
正說話間,一鄰居故意逗奶奶說:“你還認識我不?”
“咋不認識?你不是小黃嗎?我和你媽從前是鄰居,俺倆好得跟一個人似的!”一句話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99歲的時候,也就是去年,俺家老太太去閨女家時不慎摔傷了腿,這才不干家務。”兒媳婦介紹,百歲婆婆是個勤勞的人,90多歲還能掰苞谷,掃院子。
正在采訪中,奶奶的重孫子放學歸來,小家伙先是喊了一聲“太”,然后調皮在太奶奶臉上親了一口就要離開。老人家一把拉住重孫子抑制不住喜悅,她告訴記者,重孫子經常給自己捶背、端飯,特別是重孫子端的飯,自己都會吃個精光。為啥?奶奶的原話是:“重孫子端的飯,不吃還是個人嗎?”
老人見證了中國的滄桑巨變,也見證了家族的興旺之路。如今,她已成為家中的珍寶。子孫滿堂,五代同堂,家族中的每一個人都對她充滿了敬仰和愛意。
晌午時分,記者即將告辭,正逢奶奶的孫媳婦從鄰居家端了一碗粉漿面條給奶奶品嘗。“俺奶也愛喝這粉漿面條,只能晚上給她熬紅薯稀飯了。”看來,孫媳婦也沒忘記奶奶定的家規“最少一天兩頓是紅薯”。
焦莊鄉的“紅薯經”
和百歲老人王三妮一樣,西平縣焦莊鄉的人們大多對紅薯情有獨鐘。當地政府也因勢利導,念好“紅薯經”,發展促振興。
紅薯粉、紅薯面、紅薯粉條、紅薯面條……西平縣焦莊鄉充分利用紅薯資源,精心打造長壽食品,不僅讓當地老百姓飽了口福,還拉長了紅薯經濟鏈條,大幅度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益,也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成為當地群眾致富的“金鑰匙”。截至目前,焦莊鄉高廟村紅薯已經成功申請注冊了3個商標和2個綠色認證。特別是自西平縣去年拿下“中國長壽之鄉”的牌子以來,銷量更是倍增,去年年產值620萬元,利潤90萬元,村集體經濟分紅27萬元,奏響了產業興旺的最強音。同時,焦莊鄉被評為“西平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工作先進單位”。
“農業旺縣”是西平縣“十縣建設”的根基。焦莊鄉堅持“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主基調,突出品牌效應,發展“西地紅”紅薯6500畝、優質花生3700畝、“8424”西瓜2000畝、良種蔬菜幼苗培育基地50畝。在高廟村,焦莊鄉以“五星”支部創建為抓手,打造“紅薯文化小鎮”,在“西地紅”品牌紅薯產業的基礎上,繼續提升村內游園、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村史館、紅薯文化館,開發農耕文化體驗樂園項目,打造紅薯主題文化一條街,成功創建河南省特色生態旅游示范村,依靠三產帶動“再發展”,建成一條集研發、育苗、售苗、種植、回收、儲藏、加工、銷售、旅游于一體的紅薯產業鏈,形成了“黨建引領產業培育、產業帶動群眾致富”的生動發展局面,讓這里的老人衣食無憂,樂享晚年。
焦莊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也是革命老區,有著光榮的革命斗爭歷史。目前有百歲老人8人,90歲以上182人,80歲以上966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里的長壽老人除了愛吃紅薯外,還得益于生態環境好、空氣質量好、物產豐富等自然宜居環境。此外,這里的人文環境也極佳,在鄉風文明、鄉土文化的熏陶下,廣大群眾對社會對家庭有責任心,熱愛生活感恩自然,上慈下孝家庭和諧,生活規律合理膳食,熱愛勞動適量運動,心態平和簡單知足,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5月11日,西平縣焦莊鄉大王莊村舉辦“感恩父母、關愛老人”孝善文化節活動,村里70歲以上的老人、村民代表、志愿者300余人參加活動。兒子、兒媳代表分別為老人洗頭、洗腳……通過這些優秀文化的熏陶,村風更加淳樸,村民更加團結向上,孝老敬親已成為一種習慣。
長壽之鄉,大美西平;福澤百姓,魅力焦莊。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作為長壽之鄉,西平縣各級黨委和政府構建了多元化、高質量的養老服務體系,高齡補貼、老年意外傷害等惠老政策,讓社會養老有保障,并加快破解農村“十化”問題步伐。西平宜居的自然生態環境,得天獨厚的農副產品,孝善傳家的文化熏陶,以及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保障體系,已經成為西平百姓長壽基因的一大“秘法”。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