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節|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總書記點明要訣
摘要:“抓科技創新,要著眼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點明要訣,引領中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上劈波斬浪、堅定向前。
“抓科技創新,要著眼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點明要訣,引領中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上劈波斬浪、堅定向前。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不同場合深入闡述關于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今天,讓我們一同學習。
堅定不移
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
近年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一系列科技成果不斷涌現,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追“智”逐“綠”,齊頭并進。
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近年來,我國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
·“揭榜掛帥”“賽馬制”支持科學家大膽探索,更多青年科學家在重大科研任務中挑大梁。
·以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四唯”現象和“立新標”為突破口,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
·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正在建立,激活科技創新的“一池春水”。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各地區各部門正立足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從實際出發、從創新入手,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取得新進展。
新春以來,各地圍繞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推出一系列有力舉措——
·廣東召開民營企業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大會,動員廣大民營企業堅定信心決心,主動把握重大戰略機遇,積極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江蘇召開“一中心一基地一樞紐”建設推進會,謀劃扎實推進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
·安徽召開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大會,以更務實的心態,錨定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改革開放新高地、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
……
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
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
▼
科技成果轉化是連接科研和生產的重要橋梁,也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環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0月底,我國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466萬件,其中專利權人為企業的占比超過七成。
截至2024年7月,我國創新指數排名躍升至全球第12位,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研發人員總量和專利合作條約國際專利申請量均居世界首位,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中國發展報告2024》顯示,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持續推進,新型工業化取得重要進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步伐加快,產業創新能力持續提升。
2024年,我國經濟發展的“含綠量”持續提升。汽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太陽能電池產量分別增長23.4%、15.7%;綠色材料供給增加,太陽能工業用超白玻璃、生物基化學纖維、風力發電機組等產品產量分別增長53.5%、44.9%、11.6%。
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新培育國家綠色數據中心超過50家,國家級綠色工廠1300多個,綠色工業園區120多個,環保裝備制造業總產值達到萬億元水平。
此外,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發文加快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中國人民銀行等四部門發文推動綠色金融服務美麗中國建設……一系列促進節能降碳的部署陸續推進,向“新”而行、以“質”致遠,中國經濟的發展活力澎湃涌動。
發展戰略性
新興產業
▼
人工智能與其他戰略性產業緊密耦合,成為牽引產業升級的原動力、孕育新質生產力的新引擎。以DeepSeek為代表的開源大模型正逐漸滲透到諸多行業,引發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新浪潮。
多地發布“人工智能+”行動支持政策,提升高質量發展的含“新”量、含“智”量——
·北京率先建設AI原生城市,推動當地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和應用高地。
·廣東預計到2025年,全省算力規模超過40EFLOPS(EFLOPS是指每秒百億億次浮點運算次數),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3000億元。
·河南提出到2026年年底,力爭2—3個行業人工智能應用走在全國前列,建設一批高質量行業數據集。
從教育評價大模型到智能醫療診斷,從自動駕駛汽車到健康陪伴智能機……如今,越來越多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中,正不斷塑造新優勢、激發新活力。
我國各地區各部門謀新策、出實招,以科技創新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切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
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為36130億元,同比增長8.3%。穩步提升的投入,為科技創新打下了堅實基礎。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從戰略性新興產業到未來產業,一個個身懷絕技的“大國重器”,一項項接連問世的“大國工程”,正在彰顯著新時代中國科技創新的蓬勃活力、“硬核”實力,助力中國經濟穩健前行,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強有力科技支撐!
統籌:李琳 楊格
策劃:李婷
設計:陳偉紅
校對:陳學德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