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謠不傳謠 講文明樹新風 網絡安全
首頁 文化 天中文化 動態

鞏固華北,發展華中——“小延安”竹溝挺起中原抗戰脊梁

2025-07-23 09:20 來源: 駐馬店網 責任編輯:楊姍姍
發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訂閱《駐馬店手機報》,每天1毛錢,無GPRS流量費。

摘要:后經中原局和河南省委提請中共中央同意,李先念任豫鄂邊區軍事部長。1939年1月14日,李先念在竹溝北窯主持召開了軍事會議。會議最終決定成立豫鄂獨立游擊支隊,下轄5個團隊,李先念任司令員,陳少敏任政治委員。1939年11月,將豫鄂邊區的武裝力量統一擴編為新四軍豫鄂挺進支隊;

記者 張錕

劉少奇一行從延安出發奔赴竹溝。(資料圖片)

“伏牛山,桐柏山,竹溝就在兩山間。英雄的土地,革命的搖籃,‘小延安’的美名天下傳……”這首確山人民創作的《竹溝頌》,用樸實的語言道出了這片紅色沃土的特殊地理位置與重要歷史地位。盛夏時節,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內,斑駁的磚墻、泛黃的文獻、珍貴的文物,將人們帶回那段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

筑牢中原抗日的堅實堡壘

1938年11月,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制定了“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同時決定撤銷長江局,成立中原局,胡服(劉少奇化名)任中原局書記,所有長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地區黨的工作概歸中原局指導。1939年1月28日,劉少奇一行抵達竹溝。

正如當地民謠所唱:“越過千重水,踏破萬重山,胡服同志到竹溝,妙計定中原。”他在此放手發動群眾、壯大隊伍,開展敵后斗爭,使竹溝成為中原地區共產黨發展的一個重要陣地和戰略支撐點。

中原局高度重視竹溝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劉少奇曾在干部會上指出,游擊戰爭要有根據地,沒有根據地就不能長期堅持。1939年1月,豫鄂邊區黨委設立竹溝地委,管轄竹溝、確山、信陽、泌陽、桐柏等13個縣委,重點鞏固、發展竹溝抗日根據地。

當地黨組織通過靈活策略掌握基層政權:確山縣委選派黨員和進步青年進入聯保主任訓練班,逐步接管全縣57個聯保中的41個,控制地方武裝;黨員趙進先打入確山縣警察局,推動建立青年集訓隊,發展黨員500多人。竹溝百姓以“送槍、送人、送物資”的實際行動支援抗戰,瓦崗街一次就有30多名青年參軍,父送子、妻送郎的場景屢見不鮮,軍民攜手筑牢了抗日堡壘。

劉少奇在竹溝的辦公室舊址。記者 王家恒 攝

燃遍中原大地的紅色火種

作為中原革命的“人才搖籃”,中原局在竹溝掀起干部培養熱潮,通過舉辦黨訓班和教導隊等形式,培養了大批黨、政、軍干部和其他骨干力量。新四軍二師一部、四師和五師的基干部隊都是從這里出發,逐漸發展壯大的。同時,還為延安“抗大”輸送220名學員,這些干部成為敵后抗戰的中流砥柱。

思想宣傳戰線同樣成績斐然。《拂曉報》于1938年9月29日在竹溝創刊,并隨彭雪楓領導的新四軍游擊支隊東征。隨著部隊發展壯大,《拂曉報》逐步成長為“華中油印報之冠”,是鼓舞士氣、打擊敵人、組織群眾、壯大人民力量、指導根據地建設的重要思想陣地和強大輿論武器。1938年10月,《小消息》報在竹溝創刊,從最初的油印小報發展為四開四版三日刊,發行量1000多份,覆蓋豫鄂皖蘇四省,甚至深入南京、武漢等敵偽統治區。

在劉少奇的關懷下,中原局印刷廠于1939年建立。工人克服設備和技術困難,同年9月印出第一本書《挽救抗戰的危機》。這本書以當時發表的毛澤東著作和延安《解放》周刊、新華社社論文章為主要內容,印刷5000冊,發行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四省,在指導、發動中原抗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原局印刷廠還發行黨中央在延安出版的《解放》雜志、《新中華報》《中國青年》等報刊,以及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著作。黨中央從延安發出的指示,通過紅色電波傳到中原各地。

劉少奇赴竹溝路線圖。(資料圖片)

構建華中抗戰的戰略支點

為落實黨中央“發展華中”戰略,中原局在竹溝統籌武裝建設,推動敵后抗日力量迅猛壯大。李先念、陳少敏率領的豫鄂獨立游擊支隊整合各地武裝,1940年1月改編為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兵力有9000多人,成為武漢外圍抗日主力。彭雪楓率領的新四軍游擊支隊東進豫皖蘇,發展為1.2萬人的新四軍第六支隊,建立10多個縣區抗日政權。與此同時,新四軍第四支隊和第五支隊分赴津浦路西、東地區開展游擊戰爭。新四軍第四支隊開辟了以定遠藕塘為中心的津浦路西游擊根據地,新四軍第五支隊開辟了以半塔集為中心的津浦路東游擊根據地。

中原局從建立到1939年冬,在竹溝先后完成了華中新四軍部隊戰略展開任務,領導的武裝從數千人擴展到3萬多人,初步實現了中共中央發展華中的戰略目的,為全面創建華中根據地奠定了堅實基礎。

竹溝如火如荼、生機勃勃的大好革命形勢,讓劉少奇非常高興。他稱贊說:“延安有黨的領導,竹溝也有黨的領導;延安有窯洞,竹溝也有窯洞;延安有‘抗大’,我們這里也有黨訓班;延安有延河,竹溝有大沙河。這里真成了小延安!”

烽火歲月中,竹溝是黨中央與中原局向中原各地輸送干部的“人才樞紐”、調撥經費物資的“補給總站”、維系各方聯絡的“紅色動脈”。它在中原大地的地位,正如延安之于全國——既是運籌帷幄的指揮中心,更是凝聚抗戰力量的精神燈塔,以強大的組織力與號召力,引領著中原軍民在烽火中奮勇前行。   

策 劃:鄭 剛 王振江 統 籌:劉 鵬 李鐵軍

資料來源:市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市委直屬機關工委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點贊

  • 高興

  • 羨慕

  • 憤怒

  • 震驚

  • 難過

  • 流淚

  • 無奈

  • 槍稿

  • 標題黨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海县| 晋城| 奎屯市| 平凉市| 玉龙| 格尔木市| 黄龙县| 淮北市| 龙川县| 景宁| 金乡县| 波密县| 康乐县| 海晏县| 绿春县| 吉隆县| 得荣县| 昌都县| 南丹县| 湘乡市| 宁德市| 吉安市| 葵青区| 旬阳县| 罗山县| 晋城| 十堰市| 阿瓦提县| 石阡县| 文成县| 华宁县| 庆安县| 马尔康县| 黑山县| 保山市| 扶风县| 伊通| 黔东| 宜川县| 马龙县| 彝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