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2011年央行首次加息
摘要: 加息 促我市分紅險熱銷本報訊 (記者 陳 娜)2月11日,記者在中國平安人壽駐馬店中心支公司了解到,隨著兔年春節后央行首次加息,該公司各類分紅險產品銷售火熱,其中平安金裕人生兩全保險(分紅險)、平安吉
加息 促我市分紅險熱銷
本報訊 (記者 陳 娜)
央行在2011年的首次加息對于保險公司而言,無疑是個利好消息。理財專家表示,保險資金投資于銀行大額協議存款和債券,加息會增加這部分資產的收益率,分紅險這類儲蓄型保險的收益自然水漲船高。
據平安人壽駐馬店中心支公司負責人介紹,分紅險的主要投資渠道是銀行大額協議存款、國債等,其中投資在銀行大額協議存款的比例最大,占到了投資總體的60%還多,其次才是國債、股權類產品和不動產類等。
分紅險的收益由固定的2.5%左右的利率加保險公司根據上兩年的實際收益情況給予的保單紅利組成。按照《分紅保險管理暫行辦法》規定,保險公司每個會計年度向保單持有人實際分配盈余的比例不低于當年全部可分配盈余的70%。
央行加息后,保險公司的大額協議存款的利率也隨之上調,因此,分紅險的收益也會隨之上調。記者了解到,加息后咨詢分紅險產品的投資人明顯增多。
據悉,目前中國人壽、平安人壽、中國太保、新華人壽、泰康人壽等11家壽險公司的“開門紅”主打產品有20款,全部是分紅險產品。如中國人壽2011年推出的分紅型產品福祿雙喜兩全保險、福祿金尊兩全保險,泰康人壽2011年主推的分紅險財富人生,新華人壽好利年年兩全保險(分紅型)等。保險理財師稱,如果CPI居高不下,加息持續的話,這種理財產品的銷售肯定會越來越好。
劍指物價上漲央行年內首次加息
新華社記者 王 宇 王培偉
中國人民銀行
這是中國央行今年以來首次加息,也是2010年以來第三次加息。央行曾于去年10月19日和
分析人士認為,央行選擇在農歷新年剛過這一節點上加息,旨在應對當前不容忽視的通脹壓力。
“此時加息并不意外,之前市場已經有了央行在春節前后加息的預期,主要是因為當前我們面臨的通脹壓力比較大,這是央行此時加息的根本原因。”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張禮卿說。
“此次加息體現了央行調控的前瞻性靈活和針對性。”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雖然1月份物價指數還未公布,但央行在春節假期剛過這一節點上宣布加息,說明1月份CPI同比漲幅一定比去年12月份要高,近期通脹壓力不容忽視。
“此外,今年上半年我國物價上行的壓力都會比較大,此時加息也是為了給全年物價調控打下堅實基礎,讓貨幣政策對抑制未來物價上漲更好地發揮作用。”連平說。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去年四季度CPI漲幅明顯抬頭,其中11月份同比上漲超過5%,創出兩年多來新高,為應對通脹壓力,去年四季度央行曾兩次加息。
“考慮到春節因素及近期南方部分省份低溫冰凍天氣影響冬菜生產和運輸,1月份CPI同比增幅會比2010年12月份再次加快。”連平認為,糧食等農產品價格上漲、勞動力與資源品價格上行、國內流動性依舊寬裕、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因素將推高上半年的通脹壓力。
中國人民銀行日前發布的《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也警示稱,流動性因素、結構性因素與通脹預期可能相互交織影響,將加劇今年的通貨膨脹壓力。
此次加息后,居民三年期存款利率達4.5%,五年期存款利率達5%,分別較此前提升0.35和0.45個百分點,專家指出,存款利率的提升,有利于保護儲戶利益,一定程度上可減輕社會通脹預期。
“加息有利于逐步緩解銀行存款負利率問題。至少讓儲戶感覺到,與物價上漲相比,中長期存款是可以保值的,從這個角度上講,加息可以打掉不斷走高的通脹預期。”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
算上此次加息,在不到五個月時間里,我國央行已連續三次加息,對此分析人士指出,與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相同,我國當前已經進入到加息周期。
“宏觀調控是連續的過程,目前來看,加息已經成為一種常態。”興業銀行經濟學家魯政委指出。
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也指出,央行將把穩定價格總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貨幣工具使用方面,將繼續運用利率、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等價格和數量工具。(據新華社電)
央行加息的前一天,海南瓊海一家銀行的營業員在為儲戶辦理存款業務。 新華社發
責任編輯:lidong
(原標題:新華社)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