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清代皇家檔案館
摘要:原標題:沈陽故宮崇謨閣:鮮為人知的清代皇家檔案館 沈陽故宮不是只有豪華奢侈的皇家排場,不是只有神秘滄桑的宮廷建筑,不是只有精細貴重的宮內用品,還有記載皇室治國
沈陽故宮不是只有豪華奢侈的皇家排場,不是只有神秘滄桑的宮廷建筑,不是只有精細貴重的宮內用品,還有記載皇室治國治家的珍貴檔案,還有記述民族文化的館藏文物,還有記錄一段恥辱歷史的留存……走進故宮,不光要看“宮”的輝煌,更要知“故”的價值——本報3月19日19版《有些神秘的敬典閣》讓一些讀者似乎有了這種感覺。幾天前,本報記者再訪沈陽故宮,探秘敬典閣的姊妹建筑崇謨閣。在清朝200多年的歷史中,崇謨閣比敬典閣啟用的次數更少,更為沉寂。除了皇帝本人及內閣少數官員,幾乎沒有人確切知道里面放了些什么。
險些變成空屋的名閣
進入沈陽故宮大清門后向左轉,與去敬典閣的方向相對,穿過西掖門便是沈陽故宮的西所。崇謨閣是西所最后的一座建筑,因為沒有獨立的圍墻,所以它的外觀呈開放狀態。
這是一座面闊五間的二層歇山式黃琉璃瓦頂樓閣,建筑樣式與敬典閣完全相同,也是于乾隆首次東巡的1743年確定建設的項目,歸屬到“敬典閣等工程”當中,并于乾隆十三年,即公元1748年完工。
不過,這當中還有個插曲。乾隆首次東巡時說了,沈陽是大清朝的發祥地,歷朝的《實錄》都應該抄寫滿、漢文各一部送到這里尊藏。當時北京故宮中的皇史?和內閣正在進行前朝《實錄》的抄寫,所以當時乾隆就下旨,讓原班人馬再給奉天抄一份。
活兒是派下去了,但是抄完之后《實錄》放在沈陽故宮什么地方,乾隆沒有明說,這讓下邊辦事的官員犯了難。
《清高宗實錄》記載,當年7月,禮部官員回復皇帝的第一句話就是“臣等伏思”。不知道當時的官員們趴在那里想了多久,最后,禮部官員說,在北京有皇史?尊藏《實錄》,在奉天,他們看崇政殿后面的鳳凰樓既高大又漂亮,可以擔當尊藏《實錄》重任,所以請皇帝下旨讓人辦理。
乾隆皇帝也許事太多,就把他當初建 “敬典”、“崇謨”二樓搞“金匱石室之藏”的打算給忘得一干二凈,居然同意了禮部的建議。
下邊的官員遵旨照辦,他們把鳳凰樓進行了改造,將“鳳凰樓原樓梯挪改,樓中面上下開門,東北安窗”。乾隆十五年十一月,乾隆還到皇史?出席了“恭送五朝《實錄》尊藏盛京”的儀式。從此,也就是從公元1750年開始,沈陽故宮鳳凰樓開始尊藏清朝歷代皇帝的《實錄》。
這樣一來,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崇謨閣在建成之日起就閑置了,僅在乾隆二十八年鳳凰樓進行修理時,崇謨閣曾作過《實錄》的臨時存放點短暫用過,鳳凰樓修理完成后,就又變回一座空屋子。
崇謨閣一空就是30年
幸運的是,乾隆又想起崇謨閣了。乾隆四十三年,即公元1778年,乾隆找來軍機大臣說,在奉天留都的正殿后面建了敬典、崇謨兩個樓閣,我問下頭人了,告訴說崇謨閣現在還空閑著呢,這跟當初建這個閣的想法不相稱啊!
怎么辦?乾隆對大臣們講,你們告訴盛京將軍弘晌,派人到崇謨閣里去量一下,如果那里足夠寬大,能夠放得下書櫥,就把五朝實錄搬到那里去尊藏吧。
弘晌回復得飛快,因為本來那里就是等著搞“金匱石室之藏”的,當初就已經把金龍大柜也一并打造好了。就這樣,《實錄》進入了崇謨閣。
沈陽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佟悅說,實錄簡單地說就是一部手寫的史書,《清實錄》就是一部以清朝皇帝家庭為主線的國史。
從實錄的編修情況可以看出,實錄編修與清玉牒編修有很大不同,玉牒是每10年編修一次,實錄是每換一個皇帝才編修一次,所以整個清代十二帝有十一位編寫了實錄,而自從崇謨閣開始啟用后,總共才有6次增加尊藏的事件,這本身就決定了崇謨閣要比它的姊妹建筑安靜得多。
在《清實錄》中多次提到“金匱石室之藏”,金匱石室按字面講,是指用金屬封緘的柜子,用石頭修筑的房子,這個提法從秦漢就開始使用,是指古代國家秘藏重要文書的地方。
從這個意義上講,后人將敬典閣和崇謨閣稱為清朝在沈陽故宮的皇家檔案館是名副其實的。
同治年間,當時負責編修咸豐實錄的官員發現,崇謨閣里的柜子已經裝滿了,立即報告給皇帝。同治便安排人在原有金龍大柜的上面,再打造22座金龍頂柜,把上代祖宗們的實錄安放到里面,將下面的金龍柜里騰出空間安排咸豐實錄。
沈陽故宮崇謨閣現在的樣貌是上個世紀80年代落架翻修過的。在古建筑維修當中,落架翻修是復雜程度最高的大修,崇謨閣經國家文物局批準進行落架翻修反映了當時建筑構架中主要承重構件已經嚴重殘損,有必要徹底整修或更換。那次,崇謨閣的大修長達5年時間。
記者去看崇謨閣的時候,天陰著,不久還下起了小雨。鮮亮的紅漆廊柱,簇新的黃色琉璃瓦,那個新勁兒讓人很難找到滄桑沉重的感覺。只有仰頭向上,才能看到字跡斑駁的崇謨閣牌匾的一角。細雨中,游客大都從閣前匆匆而過,間或有人駐足片刻,但簡短的文字介紹沒有拉住游客的腳步。
記者突然感到,如果沒有人細講,崇謨閣100年前經歷過的往事真的便會像打到青磚上的雨珠,瞬間了無蹤跡。
崇謨閣就這樣寂寞并清靜著……
關鍵詞
清實錄
《清實錄》即官修清朝歷代皇帝統治時期的大事記。清沿前制,每當皇帝死后,即開設“實錄館”,負責纂修這一朝實錄,事畢即行撤銷。終清一世,共纂成包括《滿洲實錄》在內的清太祖至清穆宗十朝皇帝的十一部實錄,另加遜清時期完成的《清德宗實錄》,共計4363卷,合稱《清歷朝實錄》,通稱《清實錄》。溥儀雖僅在位3年,仍由原修《德宗景皇帝實錄》的人員完成了《宣統政紀》,雖未用實錄之名,但體例與實錄無異。在清代,實錄從未刊布,只繕寫若干部藏書于京師、盛京兩地的宮禁之中,極少有人能夠閱讀。□文/本報記者/郭 平 攝/本報記者/郭 平/宋 澍
遼寧省檔案館展出的《清實錄》復制本。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遼寧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