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開發頻現千鎮一面現象
摘要:原標題:古鎮開發頻現千鎮一面現象 龍泉驛洛帶古鎮等突破 雖然數年前就有專家痛陳“古鎮泛濫、千鎮一面”,仍沒能擋住洶涌而來的古鎮開發潮。 近年來,僅成德
原標題:古鎮開發頻現千鎮一面現象 龍泉驛洛帶古鎮等突破
雖然數年前就有專家痛陳“古鎮泛濫、千鎮一面”,仍沒能擋住洶涌而來的古鎮開發潮。
近年來,僅成德綿三地,就有黃龍溪、洛帶、街子、唐昌、高坪鋪、郪江等多處知名古鎮陸續亮相,人氣也是有增無減,每到節假日,人流摩肩接踵、飲食一座難求竟成常態。
說是“千鎮一面”,為何古鎮旅游市場仍然火熱?觀察游客的游覽模式,不難看出,當下的古鎮熱,搭上的是“休閑游”的“便車”——不少游客看中的,只是古鎮或小橋流水、或曲巷通幽的景致。在傳統的大型旅游景區之外,覓一桃源小景,喝一杯清茶,聊三五句閑話,呼著新鮮空氣發呆,就成了通用版的“古鎮魅力”。
從這一角度看,“千鎮一面”,也是趨利所致。
然而,隨著近郊及鄉村旅游點位的建設完善,休閑型游客逐步分流,古鎮的這一“環境利好”正在消解。
區別于休閑游,要讓“古鎮游”真正游“進”古鎮,還需從“古”味上下功夫。
這個古味,不應是千篇一律的營銷策劃文案或隨處可見的仿古民俗演繹,而應當發自古鎮本身——那些沉淀在古鎮居民記憶中的,讓古鎮鮮活于歷史的痕跡。
游客期望看到的,是真正的古鎮——一草一木都是故事,一磚一瓦都有傳說。
龍泉驛洛帶古鎮
動靜相宜 用文化提升古鎮氣質
□本報記者 羅向明 文/圖
“五一”小長假,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古鎮,迎來國內外眾多游客,其中不少人是沖著新啟幕的“集林演藝鎮”而來。
這個提供多演出場所、多演出門類、多演出形態的新興文化項目,不僅為游客帶來更豐富的休閑游樂體驗,同時和此前已經啟幕的博客小鎮、藝庫等文化產業項目融合,共同推動洛帶古鎮差異化發展提檔升級,提升古鎮氣質。
首秀吸引6000游客觀看
“我們要打造永不落幕的舞臺。”“集林演藝鎮”負責人介紹,項目依靠洛帶古鎮,同時面向旅游市場和城市文化市場,讓演藝鎮的文化演出與古鎮形成人流互動,兩者相輔相成,促使演藝鎮做大做強。
當天,除了埃及、俄羅斯、印度、蒙古、蘇丹五個國家的藝術團為游客們帶來他們本國的民族歌舞文化外,還有川劇、女子紅樂團、豫劇、雜技等。總共16場演出,共吸引了6000名游客觀看。
“未來演出場次和頻率還將大幅增加。”“集林演藝鎮”負責人表示,按照規劃,首先,“集林演藝鎮”將整合現有資源,形成初步的演藝格局,并與洛帶古鎮嫁接,讓“集林演藝鎮”成為成都的文化演藝聚集地;其次,進一步擴大規模,在3年內新建10個劇場,年演出場次將達到1萬場次,年接待游客300萬人次以上。
造文化載體增加文氣
“集林演藝鎮項目也是我們尋求古鎮差異化發展道路的一個重要支撐點。”洛帶鎮相關負責人介紹,經過10多年的打造,洛帶古鎮基礎設施建設差不多已經達到了
目前,洛帶古鎮已新建設開發了不少文化載體項目,并開始產生效應。如圍繞“客家土樓”的博客小鎮項目,已建成佛教博物館、烏木珍品博物館、客家博物館、非遺博物館、閩南特色商業街區和川西、海派、晉派院落數百個;以當代藝術為特色的中國藝庫項目,開街不久已經吸引了張修竹、鄧樂、肖克剛、趙彌、李勇政、羅應龍等諸多藝術大師及藝術機構在此匯聚。“我們還以‘中國書香古鎮’為抓手,除龍泉圖書館洛帶分館外,建起了軒客會格調書店、兒童體驗書店、生活藝術主題書店、‘三讀’書館、布列松獨立攝影主題書吧等。”洛帶鎮相關負責人介紹。
郫縣唐昌古鎮
“場景旅游”讓古鎮“活”起來
□本報記者 張明海
“確實有特色,第一次發現古鎮旅游還可以這么玩。”
讓姜小林有此感慨的,是唐昌古鎮舉行的“崇寧尋寶、穿越之旅”親子活動——這場以重現古代“君子六藝”為主題的親子活動。
通過設計的“旅游場景”,將古鎮元素融入其中,增強游客的參與度和體驗度,唐昌鎮走出一條不同尋常的古鎮旅游打造之路。
不大拆大建同樣搞古鎮開發
與其它早已“成名”的川內著名古鎮不同,唐昌鎮屬于“后知后覺”類型:開發相對較晚,目前也還處在“創業階段”。
在唐昌鎮鎮長助理
不大拆大建,如何搞古鎮開發?“其實所謂‘劣勢’正是唐昌鎮的‘優勢’。”在唐昌鎮黨委書記葉鵬看來,“古建筑只是載體,歷史文化才是靈魂。像唐昌這樣,古鎮因子根植并融入于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只要發掘并激活歷史文化內容,就能真正讓古鎮‘活’起來。”
互動性旅游增強游客認同度
不搞大拆大建,但唐昌對于古建筑的保護與維修卻沒有停止。
互動性旅游,同時增強了當地居民的積極性。“五一”期間,唐昌古鎮的餐飲老店“馬老幺”牛肉館參與了系列主題的活動。“生意太好了,一天的營業額就上萬元。”老板馬建說。
廣漢高坪鋪古鎮
體驗游能否復活“古驛站”?
□本報記者 王域西 文/圖
作為廣漢高坪鋪商業管理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田華最近很忙:古鎮里的大劇場正在緊張搭建,五月中旬要舉辦一場大型演出;旁邊的一家泰式養生館則在進行最后的裝修,爭取盡快開門迎客;前來考察的旅行社接踵而至,最多的一天來了8輛旅游大巴……一切跡象都表明,距離高坪鋪古鎮開街不遠了。
據了解,高坪鋪距離三星堆博物館只有
盡管還未正式開街,但古鎮已經“小有名氣”,據高坪鎮統計,“僅“保保節”當日,來到高坪鋪的本地和外地游客就超過一萬人。不過,游客雖多,停留卻都短暫。“他們的最終目的地都是去綿竹沿山旅游帶。”田華說,“‘古驛站’仿佛成了成德旅游環線的一個‘臨時休息站’。”
如何吸引游客停下來,讓“古驛站”成為成德旅游環線的真正一站?田華將厚望寄托在大劇院和泰式養生館等古鎮特色體驗項目上。“除了吃、住,更要加入娛樂和休閑養生的元素,讓游客的體驗增值。”“我們邀請廣漢的藝術家根據三星堆文化為主題,結合高坪鎮歷史創作出了一個‘三星情’的劇本,目前正在和演藝公司合作編排,今后將在大劇場里定期演出。”田華告訴記者,泰式養生館則是直接與泰國方面合作,由泰方提供設備和技師,為游客提供溫泉、SPA等養生服務。
記者在現場看到,除了正在裝修的劇場和養生館,古玩市場、仿古客棧、古裝攝影機構也已經入駐或開業,此外,景區還計劃與周邊的龍潭村等村落合作,共同推出鄉村農家飯、耕作、采摘體驗等項目。不過,田華還是希望入駐商戶們的動作能夠再快一些。“如果能提前開街,就有望趕上5月到10月的旅游旺季。”
目前,高坪鋪正在和多家旅行社接洽,商討開街后的旅游線路和服務。“下一步,我們還要爭取和三星堆博物館合作共同拓展周邊旅游資源。”田華希望,高平鋪古鎮能夠承接三星堆游客的吃、住、娛樂的需求,與三星堆博物館的展覽、教育等功能形成互動。
崇州街子古鎮
“金三角”模式
讓古鎮抱團生長
□本報記者
在發展古鎮旅游上,崇州選擇了兩步棋——從“個體突圍”到“群體抱團”。“經過多年發展,街子古鎮已經成為我市一張旅游名片。”崇州市旅游發展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龔成剛介紹,在不久的將來,離街子古鎮七八公里處,又將打造好兩個古鎮,三者形成“金三角”,以錯位發展的方式,共同扛起崇州旅游產業發展大旗。
“個體突圍”——老街不是古鎮全部
街子古鎮的競爭對手不少。僅大成都范圍內,目前已有20多個歷史文化古鎮。
如何不被淹沒在眾多古鎮中?“不怕競爭對手多,最怕自己沒特色。”在李輝看來,韻味悠長的古街和深山隱秘的禪院是街子古鎮最為核心的內容之一。光有這些還不夠,“如果只是體驗老街的風光,游客有很多選擇,不一定就是街子。”
如何突圍?街子的選擇是,不斷豐富自己的業態,延長游客在街子古鎮的逗留時間。
2012年,街子古鎮推出味江景區,其中設置了古樂園、川西農耕園等主題景觀。古樂園里集中建造了先民們的多種休閑娛樂項目,如唐朝時期的保齡球、宋代的足球等;川西農耕園里的水磨坊、豆腐坊、榨油坊、鐵匠鋪等,讓游客可以親身體驗古人的勞作方式。2013年,街子古鎮又引進了川西民歌村,游客可以在這里一邊品茶,一邊欣賞原生態的川西民歌。
對于到街子古鎮的游客而言,活動范圍也不再局限于古鎮本身。“乘車從古鎮出發,幾分鐘可以到達跑馬場。”李輝說,古鎮周圍的小村落是今后打造的重點,街子的旅游產品將進一步豐富。
“群體抱團”——構建古鎮群“金三角”
從崇州出發,沿著懷華路直行,在到達街子古鎮前,車子會先經過另一個古鎮——元通古鎮。2014年,崇州市正式啟動了元通古鎮的打造工作,直接創建國家
元通古鎮的“底本”,是分布在古鎮三街九巷內的十幾處不同年代、風格的院子。據統計,元通古鎮現存清代中晚期及民國初年的建筑9.
龔成剛介紹,相對于以生態自然環境取勝的街子古鎮,元通古鎮的打造重點更側重于院落文化。“按照計劃,今后我們希望努力引進一批國家級的工藝美術大師,邀請他們在元通鎮建立創作基地,加深元通的文化底蘊。”
而在距離元通鎮七八公里處的懷遠古鎮,則是以“藤編、棕編、竹編”三編為特色。鎮上一半以上的居民都從事三編產業。今后這里將被打造成一個以商貿體驗、交易為主的集市古鎮。
從地圖上看,相距不遠的三個古鎮剛好形成了一個三角形。在崇州市的總體旅游規劃中,這三個鎮將在今后作為一個整體的旅游產品推出,“我們將設計一個環形的路線,把三個古鎮串聯起來,讓游客花費更少的時間,就能游玩不同風格的古鎮。”龔成剛說,“我們在古鎮打造上已經摸索出了一些經驗,可以恰當地運用到元通和懷遠古鎮的打造上。”
專家觀點
以“歷史文化”為支點
□成都市社科院歷史與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馮嬋
在四川,古鎮旅游尤其受歡迎,古鎮的“生長”速度也非常快,但同質化問題也越來越明顯。
在很多古鎮,從街道、建筑、到街邊的店鋪商品,相互復制,大同小異。久而久之,游客雖然行走在不同古鎮中,卻總是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心中對“古鎮”的期望值自然就會降低。
從長遠看,這是不利于古鎮旅游發展的。所以當務之急,是如何讓古鎮變得個性起來。
答案不難找——建筑可以模仿、特色商品可以批發,但歷史文化卻不能隨意“采購”。現代人并不是對歷史文化不感興趣,關鍵是我們選擇用什么樣的傳達方式。
其實沉下心來,我們的每個古鎮都能挖掘出屬于自己的文化,但不少古鎮卻忽視了這項工作。此外,生活在古鎮中的原住民本身也是一種對游客具有吸引力的文化,他們的生活形態、飲食習慣、民俗風情,都是游客所向往的東西。但不少古鎮在開發時,只保留了原住民的建筑,卻把原住民搬出了古鎮,擯棄了真正的“文化”,反而降低了古鎮的價值。
簡單而言,找到一兩個屬于自己的歷史文化支點,再輔以正確的傳達方式,也許就能讓一個古鎮,從一張毫無記憶點的“大眾臉”變成特色鮮明的“明星臉”。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四川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