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中國還沒有白蘿卜
摘要:原標題:秦漢時中國還沒有白蘿卜 其在華種植史僅一千多年秦漢時候,誰說吃不到白蘿卜啊 白蘿卜是大眾最喜歡吃的家常菜之一。在《楚漢傳奇》第一集中,劉邦與曹氏對話時,
秦漢時候,誰說吃不到白蘿卜啊
白蘿卜是大眾最喜歡吃的家常菜之一。在《楚漢傳奇》第一集中,劉邦與曹氏對話時,背景中出現了白蘿卜。有人說,白蘿卜在我國的種植歷史僅一千多年,最早的考古和文獻只能上溯到唐代太和年間(公元827-836年)。所以,秦漢之交的泗水小吏多半是吃不到如此美味的。此言差矣,那時廣為種植的蔬菜品種中,白蘿卜作為家常菜是普遍存在的。
白蘿卜在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十分悠久。《詩經·邶風·谷風》中有“采葑采菲,無以下體”的詩句。葑是大頭菜,菲則是指我們熟知的白蘿卜。能入《詩經》的植物,通常原產于我國。
白蘿卜,味微辣、脆嫩、汁多,有極高的營養價值,民間有“蘿卜小人參”的說法。關于白蘿卜的藥用價值最早為官方認可的記載可追溯到唐朝。當時,由國家主持編著的世界上第一部藥典《新修本草》收錄了白蘿卜,正式藥名為“萊菔”。根據當時記載,蘿卜品種多樣,皮色有白的、粉紅的、紫紅的;形狀有長形和圓形的。這里說的是十字花科的大白胖子——白蘿卜。
一般認為,蘿卜是原產于歐亞大陸的野蘿卜的后代。據傳,野蘿卜汁水充足,十分解渴,被人們發現后,便從野外移植回來,經過不斷地培育和護理,出落得樣子可人,逐漸成為一道大眾美食。蘿卜在歐洲和東亞分化為兩個不同的品種:歐洲的四季蘿卜(小型蘿卜)和東亞的中國蘿卜(大型蘿卜)。從這里也可以看出,白蘿卜原產地在我國。有史料記載,白蘿卜是秦代和漢代的人們經常食用的一大蔬菜。漢代人稱白蘿卜為“蘆菔”“羅服”等。有宮女“掘庭中蘆菔根”吃的情形,是《后漢書·劉盆子傳》中說的。可見,白蘿卜在后漢也很受寵。
很久以來,白蘿卜扮演的就是平頭百姓的角色。但是,在女皇帝武則天統治時期,白蘿卜高攀上了皇室,從此身價倍增。那時華夏沒有什么大的戰事,老百姓安居樂業,常有“麥生三頭,谷長雙穗”之說。有一年秋天,洛陽東關菜地長出一個特大號的蘿卜,大概有三尺,上青下白,當地人把它看為奇物進貢宮廷。武則天見了,圣心大悅,特意傳旨讓廚師做菜。這可把廚師難為壞了,你想啊專門給皇帝做飯的廚子什么菜沒見過,女皇上下嘴唇一碰就指定單用白蘿卜制出絕品,這怎么可能?為了保住腦袋,廚師們苦思冥想,使出百般技藝,對白蘿卜進行了多道精細加工,切成均勻細絲,制成羹湯。女皇一吃,鮮美可口,大有燕窩風味,遂賜名“假燕窩”。從此,王公大臣、皇親國戚設宴均用蘿卜為料,“假燕窩”登上了大雅之堂。
白蘿卜,宋代稱之為“蘿匐”、“土酥”等。到了明代,李時珍將其命名為“蘿卜”,一直沿用至今。從地域來看,人們消費習慣的不同會選擇不同皮色的蘿卜,山西人喜歡吃綠白相間的大蘿卜。這種蘿卜含有一種辣味,特別契合老西兒的口味。尤其生食后,打嗝會有特殊氣味。外地人很反感這種味道,其實這么吃是很養生的,消食、除痰、潤肺,解毒、生津。《紅樓夢》里,劉姥姥“一個蘿卜一頭蒜”,據說吃的就是這種蘿卜。
從鏡頭上看,劉邦作為秦漢之交的泗水小吏,吃的好像就是老西兒偏愛的大蘿卜。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山西晚報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