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藝人談非遺:傳承莫急慢慢來
摘要:原標題:耄耋藝人談非遺:傳承莫急慢慢來 中新社龍巖5月14日電 題:耄耋藝人談非遺:傳承莫急慢慢來 中新社記者 梁曉輝 彭大偉 “腰再軟一些,步子不要那么大
中新社龍巖5月14日電 題:耄耋藝人談非遺:傳承莫急慢慢來
中新社記者 梁曉輝 彭大偉
“腰再軟一些,步子不要那么大,你看著我來!”福建蘇坂鎮美山村89歲高齡的“茶婆”林昌鼎老人,每周都要步行至離家不遠的“采茶燈”歌舞排練室,向學員們教授他演了一輩子的歌舞。從13歲跟隨父親開始學習,到去年目睹“采茶燈”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位耄耋老人14日說,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心急傳承這份遺產。
“采茶燈”是流行于福建龍巖城鄉的民間歌舞,融合說唱、舞蹈、戲曲等多種形式,發源在蘇坂鎮美山村,迄今已有160多年歷史。“采茶燈”一隊有兩個“茶婆”和十位茶女,演繹茶女提燈跟隨茶婆摸黑采茶的情景。在當地,每逢重大節日或嫁娶,“采茶燈”隊都會受邀去表演。
但與大多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的是,“采茶燈”一直由男人扮女裝來表演。林昌鼎師承他父親,他父親則師承林昌鼎的爺爺。“那時候比較封建,女人哪能被輕易允許出門,茶婆茶女都是男人來演”。林昌鼎說著,手把手向學員示范如何才能“弱柳扶風”:步子一定要小,是碎步,每一步都是從腳尖到腳后跟完全著地;胯部要靈動,“要像以前的閨房小姐一樣”;上半身則要配合下半身舞動,像水波,幅度要比之略大。
“感覺他的腰像裝了彈簧。”看到林昌鼎的表演,一位外地旅人在排練場外贊嘆道。
“我13歲演茶女,18歲當上‘茶婆’到前些年退休,并不容易。”林昌鼎看著排練的學員們回憶道。“茶婆”不同于茶女,既在表演中擔當領舞,又是現實中“采茶燈”隊的組織者。他說起18歲時第一次擔此大任,帶領全隊人祭天祭祖的過程,“就好像‘桃園結義’一樣”。
“要先宰一只公雞,將雞血滴入酒中,灑地敬天后,全隊男人喝下,因為公雞會打鳴,喝了就會唱歌嘛”,林昌鼎笑稱,“然后放干血的公雞要煮粥喝掉,寓意越唱越好”。隨后一周,“采茶燈”隊要在全村按照宗廟、祠堂、外姓人家、本地人家的順序依次表演,最后再祭一次天,“采茶燈”隊才算真正成立。
“喝過公雞血的男人會唱歌,但在唱的時候要壓著點嗓子,追求戲曲的感覺”,林昌鼎邊說邊示范。這種聲音有些類似假聲,有點模仿女性音色的意思。但作為村中男丁,“采茶燈”表演外的男人們卻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大家白天都是要在地里干活的”,與林昌鼎搭檔30多年、同演“茶婆”的林水標老人伸出手來給人看。89歲高齡的他即便現在已經較少在田間勞作,但他手掌上還是有厚厚的一層繭,摸起來像硬膠。
林昌鼎與林水標是“茶婆”的黃金搭檔,在村中享有名氣。2014年11月“采茶燈”被評為國家級非遺后,他倆還在今年1月接受過波蘭電視臺的采訪。演了一輩子的兩位老人從沒想過,有一天“采茶燈”竟成了國家保護項目。但他們心里都很高興,也加緊了傳承的步伐。
“二老有時候還是很嚴的”,排練間隙,46歲的新“茶婆”黃笑英說,她跟隨兩位老人學演“采茶燈”已經10年。“他們要求很高,很嚴,甚至把學員罵哭過,但二老都很好相處,只是為了完美才這樣”。
“他們太想把這些東西傳承下去了。”蘇坂鎮副鎮長林釵表示,她很理解二老這種急切的心情,“他們特別想把‘采茶燈’的一切都盡快地原原本本地交給后人”。
成功申非遺后,為了更好傳承,蘇坂鎮美山村小學生在課間操時加跳“采茶燈”。林昌鼎和林水標特地去看過,“動作很齊,心里很高興,就是看到他們動作不到位心里很急”,林昌鼎說。
“不要太心急嘛,‘采茶燈’簡單易學,但真正跳好很難。其實,連咱們不都還沒跳到最好,不是嗎?”坐在一旁的林水標說道。(完)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中國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