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座清代木制雕像藏身絕壁石縫
摘要:原標題:12座清代木制雕像藏身絕壁石縫 鍍金基本脫落(圖)▲守護在洞口的木雕▲木雕像藏身于絕壁山巖中(紅圈處) 它們靜悄悄地佇立在絕壁之上的石縫中,承載著當地眾說紛
▲守護在洞口的木雕
▲木雕像藏身于絕壁山巖中(紅圈處)
它們靜悄悄地佇立在絕壁之上的石縫中,承載著當地眾說紛紜的傳說。有人說它們曾身處入川要道香火鼎盛的廟宇之中,又緣何藏身石縫?近日,重慶晚報記者獲悉,在云陽縣上壩鄉生基村有12座清代流傳下來的木制雕像。它們是如何被遷上山崖的?塑造的究竟是道教還是佛教的人物?當地文史專家稱,一切還有待考證。
木雕藏何處?
半山石縫路途險
云陽縣上壩鄉生基村邱家灣,距離縣城3小時車程,這些塑像就位于邱家灣轎頂山的懸崖上。聽說重慶晚報記者要上去,當地人連連勸阻:“上面連路都沒有,上個月有人差點從上面掉下來了……”
一位村民為重慶晚報記者帶路,他叫邱云,今年65歲。他說,就算一定要上去,也必須佩帶繩索,先要爬到山腰,再沿著巖壁橫向到達木雕藏身處。
一路荊棘叢生,還沒走出100米,重慶晚報記者手臂上就劃出了血痕,沿著崖壁上的小路往前,這條路最窄處連腳都沒處下。后來,連小路也沒了,需要將繩索套上,沿著崖壁和周圍的樹樁攀爬上去。
好不容易走到木雕藏身洞口,重慶晚報記者發現,這里其實只是一片大石頭下的藏身地,面積不足4平方米,高約3米。在洞子里面,左右擺放著12尊木雕,大部分保存完好。木雕上的鍍金,基本已經脫落。
木雕從何來?
當地人稱川主廟
這些木雕棲身在垂直高度約100米的懸崖上,它們究竟從何而來?生基村老支書梅德文認為,這些木雕很可能是從川主廟運來的。
至于川主廟,那是一個充滿傳說的地方。“清朝年間,從開縣那個方向飛過來一口大鐘,落到我們這里了,當時的人就建了個川主廟,把這口天上來的鐘供起來。”梅德文說。
大鐘飛來是民間傳說,可寺廟確實存在過。63歲的梅德文從小在生基村長大,據他介紹,在他兒時印象里,這座以紀念劉備得名的村中小廟確有一口刻有文字的大鐘。村里見過大鐘的老人說,大鐘上有繁體字,好像說的是寡婦行善的故事。據說當初川祖廟建成后,村里的葉畫匠、邱畫匠、祝畫匠等幾位匠人,又為廟里刻了30幾尊菩薩木雕像。此后百年間,這些雕像被塑了金身,受當地人供奉。
木雕咋上山?
村民半夜搬進洞
既然本身在廟里,為何如今又出現在崖壁上?69歲的村民汪大開說,這是當年村民趁半夜偷偷搬上去的。“上世紀50年代,那口鐘被人硬搬去熔了,廟也沒辦法繼續維持了。當時村里人怕這些雕像被毀,于是,邱國清、邱國權他們幾個,就趁夜把雕像弄到洞子里去了。”
梅德文小時候也聽說過這些故事。他回憶:“我以前專門去問過當年搬雕像的人。有一天晚上,他們趁著天黑,就偷偷把菩薩從廟里背到山壁下,一個人先爬到洞子里把繩子放下來,另外的人負責把菩薩裝在背簍里套在繩子上,然后上面的人把繩子拉上去。就這樣,他們藏了22尊菩薩在那個洞里。”不過,原先的22尊木雕在后來幾十年里,先后被人盜走10尊。
以前,當地“棒老二”(土匪)曾經來襲,村民為了躲匪,曾數度前往崖壁半山腰的洞口躲避。還有的老人在洞里出生,于是有了“洞娃”的小名。
木雕為何物?
疑似道教人物像
那么,這些木雕真的如村民所說,是寺廟內的菩薩嗎?根據記者提供的圖片和現場描述,以及查閱相關資料,記者詢問了云陽縣文物管理所副所長陳昀。
陳昀告訴記者,從木雕的大致形體上看,很可能是屬于道教的一些東西,特別是木雕穿的衣服和頭飾有官帽和長衫,再加上以坐姿為主,故推測是道教的一些東西。
這12座神秘木雕到底是佛教菩薩雕像還是道教人物雕像,又是通過怎樣的方式被搬移到峭壁上的?陳昀表示,還有待考證。
重慶晚報首席記者 冉文 記者 鄒渝 趙幫清 見習記者 彭冰兒 攝影報道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重慶晚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