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并舉懲治電信詐騙
摘要:□ 胡殿文 這年頭,沒接過詐騙電話或沒收過詐騙短信的,可能只剩下外星人和那些從來不用手機的人了。電信詐騙可謂與時俱進,并帶有季節(jié)性特點,開學季他們騙新生,畢
□ 胡殿文
這年頭,沒接過詐騙電話或沒收過詐騙短信的,可能只剩下外星人和那些從來不用手機的人了。電信詐騙可謂與時俱進,并帶有季節(jié)性特點,開學季他們騙新生,畢業(yè)季他們騙老生,征兵季他們騙軍人,在平常的日子里他們就冒充公檢法給守法卻膽小的人送個“傳票”,更可怕的是他們的行騙對象也越來越“精準”,他們甚至知道你剛賣了一套房子,手頭有筆巨款,然后用漏繳稅款的經典片段,讓你一步步走進他們挖好的陷阱,乖乖地把錢轉到他們的賬戶上。
今年初以來,電信詐騙頻發(fā),成為高燒不退的“熱點的熱點”——沸點。為什么高燒不退呢?套用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的思維方式,就是今年騙子騙死人了!人命關天!一般來說,一個輿論熱點,經過一段時間,熱度會慢慢降下來;一個個騙子在人人喊打的大環(huán)境下,往往會有所收斂。但電信詐騙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沒完沒了了。
從最近一段的報道中可以得知,騙子們每天都在騙,善良的人們每天都有被騙的。《電信詐騙猖獗!多名大學生付出生命代價》、《悲劇再現!廣東女大學生被電信詐騙光學費后跳海自殺》、《假冒“警方來電”要求配合調查 四川一老人被騙18萬余元》。
網絡時代,公民個人信息泄露帶來的惡果令人瞠目。資料顯示,近一年的時間,國內6.88億網民因垃圾短信、詐騙信息、個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經濟損失約915億元。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高度發(fā)達,有關方面發(fā)提醒——類似的電信詐騙時時在身邊上演。學生家長、金融用戶、新手媽媽、買房賣房者等各種隱私,不斷變成詐騙的“導航儀”。電信詐騙犯罪呈現“虛擬化、智能化、集團化、國際化”特點。專家指出,“問題號段”頻出,運營商疏于監(jiān)管難辭其咎。
既然問題暴露得越來越充分,揭露得越來越透徹,辦法自然也越來越多。看看下面的招數:
《斬斷電信詐騙的“精準鏈條”》——刷卡消費信息、汽車退稅、訂單退款……這些司空見慣的詐騙伎倆,無不依托于個人信息的泄露,這正是“精準詐騙”的源頭。
《打擊電信詐騙,重拳對準體制內毒瘤》——犯罪分子騙得越來越精準,主要原因是量刑過輕以及個人信息的大量泄露。
《嫌疑人落網,不能再以個體生命為電信詐騙買單》——避免類似徐玉玉悲劇重演,不僅需要加強公眾的防范意識,監(jiān)管機構也責無旁貸。
《決不讓群眾救命錢、上學錢被騙悲劇屢屢發(fā)生》——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工作機制、提升打擊能力,著力打好數據戰(zhàn)、整體戰(zhàn)、合成戰(zhàn);完善責任追究機制,倒逼多部門有效協作機制建立。
大家都知道,懲治電信詐騙要重拳出擊,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過,有這樣一個邏輯關系令人困惑。電信詐騙之所以屢禁不絕,與法律的打擊不力有關。那么就應重拳打擊,如果重拳打擊,那么問題又來了,一方面對犯罪分子進行懲罰能起到“警示”的作用,另一方面對他人也會有“以儆效尤”的教育功能。在電信詐騙分子身上,我們根本讀不出他們的恥辱感。在聞名全國的詐騙之鄉(xiāng)福建安溪,很多人以此為業(yè),當地的百姓對詐騙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淪陷的是道德。在安溪,一些人認為,騙不著人才是可恥的,或者是行騙被抓著才是可恥的。只有騙到大錢才算“有本事”,即便法律再嚴苛,對他們也不足以產生震懾作用,良心和恥辱感不在考慮之列。
在這樣一個只認錢的群體,重建道德才是關鍵。為此,專家提出,在技術和制度上堵塞漏洞,加強監(jiān)管;從“弟子規(guī) 圣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做起,在道德上進行培育和重建,做到德法并舉,或許能對破解這一難題有所助益。筆者信然。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