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立榮 堅守鄉村的老篾匠
摘要:閔立榮 堅守鄉村的老篾匠 □晚報首席記者 李玉榮 通訊員 王國全 文/圖 本報訊 你還記得兒時的竹席、竹籃、篩子嗎?如今,塑料、不銹鋼等制品融入人們的生活,
閔立榮 堅守鄉村的老篾匠
□晚報首席記者 李玉榮 通訊員 王國全 文/圖
本報訊 你還記得兒時的竹席、竹籃、篩子嗎?如今,塑料、不銹鋼等制品融入人們的生活,竹器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篾匠這個行當也變得鮮為人知。然而,正陽縣有一位67歲的老人名叫閔立榮,他依然堅守著竹編這門手藝。
撿起竹編手藝
前不久,記者來到正陽縣永興鎮吳相村小劉莊閔立榮家,看到他家院子里放著已做好的竹編制品。這位精神矍鑠的老人,正用兩只手拿著篾條,專心編織。只見篾條縱橫交織,上下翻飛,很快,一個籃子的幫就編好了。
“一個這樣的籃子,年輕的時候一天可以編兩三個,現在年紀大了,一天一個也編不了。再說了,編多了也沒人要。一個籃子可以賣十五六元錢。”閔立榮說,他老伴患癌癥花了十幾萬元錢,他年紀大了不能出去打工,就將竹編手藝撿了起來。他現在每個月靠編竹器,能收入一千多元,勉強維持生活。
記者看到閔立榮十根指頭像樹根一樣粗糙,手上都是被篾片刮傷的痕跡。正是用這雙布滿“溝壑”的手,閔立榮編出了數不清的竹器,同時也編織著他平凡的生活。
16歲開始學竹編
“我16歲開始學習編竹器,如今過去50多年了。”閔立榮說,他16歲那年初中畢業,向該縣銅鐘鎮篾匠高大華學習竹器編制技藝。閔立榮在當地屬外來戶,家境貧寒。他用1年時間學會了編籃子、箢子等。編箢子是他的絕活,編得底平、幫圓,非常受歡迎,特別是農田水利建設中用量很大。靠著這門手藝,閔立榮的家境也有了很大改觀。
閔立榮說,編織竹器看起來簡單,其實并不容易,首先要挑選上等的竹子,回家后把它截成所需的長度,隨后把竹節刮平,再用竹刀把竹子破成兩半,再把它截成一小根一小根竹條,這道工序叫破竹。再用竹刀把每根竹條分成8根很薄的篾,這是個絕技,篾薄得像紙。為避免傷到手,閔立榮在刀的背面放了一小塊竹片,這道工序叫分篾。因為分好的篾上有好多毛刺,他就在一條長板凳上綁個刀片,然后用腳踩著板凳,竹子在刀片上刮幾遍后,毛刺沒有了,這道工序叫刮青,竹子處理好之后才能編竹器。
“現在會竹編的人越來越少,大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年輕人覺得編竹器不掙錢不愿意學。”老閔說。
“老閔手藝好,為人忠厚,編的籃子、魚籠、雞罩美觀大方、結實耐用,每次趕集也能賣上十件八件的。”一村民說,農村有“逢”、“背”集之分。遇到逢集,老閔就會將編織好的竹器拿到集上賣。老閔的活做得細,成為永興鎮集上的知名篾匠。
“我和竹子打了幾十年交道,舍不得放下它。”閔立榮說,做這個,又吃苦、又賺不了錢。不過,這輩子,他都會一直做下去,讓人們記住這個即將消失的民間手工技藝。
責任編輯:lyx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