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基因編輯技術不能“為所欲為”
摘要:人民網北京2月15日電 (趙永新 趙竹青)2月15日零點(華盛頓時間2017年2月14日11時),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就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向全世界發布其研究報
人民網北京2月15日電 (趙永新 趙竹青)2月15日零點(華盛頓時間2017年2月14日11時),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就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向全世界發布其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人類基因編輯這一技術利器不能“為所欲為”,必須“按規矩行事”,嚴格遵守相關原則和標準。
近年來,迅速普及的基因編輯技術對促進生命科學研究和維護人類健康做出了很大貢獻,同時也使社會倫理和人類安全面臨挑戰,受到科學家們的嚴重“關切”。2015年12月在美國華盛頓召開首次人類基因編輯峰會后,美國科學院\\美國醫學院立即成立了由22位學者組成的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就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開展全面研究。歷時14個月后,報告終于向全世界發布。
報告聚焦人類基因編輯涉及的三大領域:基礎研究、體細胞和生殖細胞/胚胎基因編輯,分別就這三方面的科學問題、倫理問題以及監管問題進行了討論并提出相關原則。
關于基因編輯的基礎研究,報告認為:可以在現有的管理條例框架下進行:包括在實驗室對體細胞、干細胞系和人類胚胎的基因組編輯來進行基礎科學研究試驗。
對于體細胞基因編輯,報告提出4條原則:利用現有的監管體系來管理人類體細胞基因編輯研究和應用,限制其臨床試驗與治療在疾病與殘疾的診療與預防范圍內,從其應用的風險和益處來評價安全性與有效性,在應用前需要廣泛征求大眾意見。
對于生殖(可遺傳)基因編輯,報告提出的原則是:有令人信服的治療或者預防嚴重疾病或嚴重殘疾的目標,并在嚴格監管體系下使其應用局限于特殊規范內,允許臨床研究試驗;任何可遺傳生殖基因組編輯應該在充分的持續反復評估和公眾參與條件下進行。
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特別就可遺傳生殖系統基因編輯提出10條規范標準,它們是——
缺乏其他可行治療辦法;
僅限于預防某種嚴重疾病;
僅限于編輯已經被證實會致病或強烈影響疾病的基因;
僅限于編輯該基因為人口中普遍存在,而且與平常健康相關, 無副作用的狀態;
具有可信的風險與可能的健康好處的臨床前和臨床數據;
在臨床試驗期間對受試者具有持續的嚴格的監管;
具有全面的,尊重個人自主性的長期多代的隨訪計劃;
和病人隱私相符合的最大程度透明度;
在公眾的廣泛參與和建議下,持續和反復核查其健康與社會效益以及風險;
可靠的監管機制來防范其治療重大疾病外的濫用。
2015年12月,由美國科學院、美國醫學院、英國皇家學會、中國科學院聯合組織的人類基因編輯峰會在美國華盛頓召開首次峰會,就該技術的科學性與其運用展開了多方面討論。該研究是人類基因編輯峰會后部署的一項任務。
從美國科學院\\美國醫學院公布的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名單來看,這22位學者大部分來自美國,其余包括來自英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以色列以及來自中國的學者。其中唯一一位來自中國的學者,是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裴端卿研究員。他曾參與2015年人類基因編輯峰會組委會,并全程參與了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成立以來長達14個月的研究與討論工作。
據裴端卿研究員介紹,2015年12月的人類基因編輯峰會對中國在人類基因編輯研究的倫理問題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討論,峰會充分肯定了中國學者在這一領域研究的倫理合理性。
裴端卿表示,今天發布的報告為人類基因編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與運用提出了系統性、原則性的框架,具有積極意義。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人民網-科技頻道)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