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犁貴十倍,為啥還受歡迎?
摘要:原標題:德國犁貴十倍,為啥還受歡迎? 記者 馬愛平 近日,媒體報道,盡管價格十倍于國產犁,但德國雷肯公司生產的翻轉犁在我國東北地區仍深受農民歡迎。 為什么農
記者 馬愛平
近日,媒體報道,盡管價格十倍于國產犁,但德國雷肯公司生產的翻轉犁在我國東北地區仍深受農民歡迎。
為什么農民不肯用價格便宜的國產犁?科技日報記者獨家采訪了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的相關專家。
效率、效果、壽命差距大
“這種情況的確存在,這類用戶主要是有一定生產規模的新型經營主體。從外形上看,國產翻轉犁與進口的差別不大,但翻轉效果、效率和使用壽命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范云濤說。
“新型經營主體把農業當做產業,購買何種犁被視為先期投資,看重的是投入產出和綜合效益。”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呂黃珍說。于是,在東北地區尤其是大規模農場合作社,這種差距所帶來的落差讓使用者更傾向于進口犁具。
“一般家庭經營農戶,尤其是在種糧效益較低的情況下,采用的主要還是國產犁。”呂黃珍說,目前國內90%以上的農機使用的是國產產品。
“尤其在中原和西北小地塊地區,國產犁的價格優勢依舊占主導地位,但隨著規模化經營的發展,這種優勢會越來越微弱。”范云濤說。
市場、企業、人才跟不上
有媒體報道,國內犁具行業的重大科研立項少,使這種差距逐漸拉大。
“我國在農業裝備方面科研項目多面向大型、多功能、智能化復式作業方向,對犁具等基礎機具研究涉及并不多。”范云濤說。
除此以外,專家坦言,歷史差距大、市場需求少、農機企業不愿涉足、人才缺乏等是更根本的原因。
“國外經歷多年的技術儲備和規模化生產檢驗,農機具在工藝、材料、制造水平方面領先;多年來我國農業生產以家庭為主,規模化程度不高,對高端犁的需求還較少。”呂黃珍說。
范云濤說,尤其是一部分農機企業已形成“行業興起—模仿抄襲—高速增長—產能過剩”惡性發展模式,導致企業更不愿意進行研發投入。
這種現象不僅在犁具中存在,“許多農具在特殊材料升級、批量生產方面還是空心化。”呂黃珍說。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高端人才嚴重短缺、后繼無人。范云濤說,據調查,相關高校農業機械學科明顯萎縮,許多慢慢轉向更易招到學生的機械工程專業,而農機專業畢業生最終從事農機行業的還不足1/3。
專業、精細、獨特可入手
如何才能快速追趕國外犁?
“通過國家政策和財政投入引導,鼓勵國內工程、汽車領域等優勢企業涉足農機研發制造,再加上國內市場需求興起,國內農機具的質量水平會得到快速提升。”呂黃珍說。
作為一個充滿競爭的行業,農機從業門檻較低。“建議國家提高競爭門檻,引導行業細分市場,發揮企業‘專、精、特’優勢。”范云濤說。
“要制定大型農機具制造和性能標準,鼓勵制造可提高作業質量的農機,適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呂黃珍對此深有同感。
如何鼓勵企業提高科研投入?范云濤建議,可以通過國家科研項目引導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也可通過稅收、中小企業研發基金等政策增加企業自身科研投入。
“頂層設計非常重要,要組織工業領域甚至軍工領域,從材料、工藝、設計研究單位、轉制企業等方面,共同針對農機的特型材料持續集中攻關,并形成市場化供應能力。”呂黃珍說。
(責編:賀迎春、熊旭)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科技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