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謠不傳謠 講文明樹新風 網絡安全
首頁 商業 科技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出爐 英美三位科學家摘獎

揭開細胞與氧氣“互動”的神秘面紗

2019-10-09 09:11 來源:駐馬店網 責任編輯:劉銀霞
發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訂閱《駐馬店手機報》,每天1毛錢,無GPRS流量費。

摘要:兩人都研究了EPO基因與不同氧氣水平的“互動”機制,最終發現了在低氧環境下起到“調控器”作用的關鍵蛋白質——缺氧誘導因子(HIF)。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7日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威廉·凱林、格雷格·塞門扎和英國科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以表彰他們在“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方面所做出的貢獻。3名科學家將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91萬美元)獎金。

評獎委員會說,動物需要氧氣才能將食物轉化成有用的能量,人們了解氧氣的基礎性重要作用已有數個世紀,但細胞如何適應氧氣水平變化長期不為人知。今年的3名獲獎科學家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不斷變化的氧氣供應”,并確認了“能夠調節基因活性以適應不同氧氣水平的分子機制”。他們開創性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生命中一個最基本的適應性過程的機制”,為我們理解氧氣水平如何影響細胞新陳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

評獎委員會強調,今年的獲獎成果為人類開發出“有望對抗貧血、癌癥以及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

人物三人曾同獲拉斯克醫學獎

據悉,獲獎的3人在2016年曾同獲拉斯克醫學獎,表揚他們有關細胞如何適應不同氧氣環境的研究。拉斯克醫學獎是生物醫學領域最有名的獎項,僅次于諾貝爾獎,不少得獎者其后均得到諾貝爾獎,故有“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風向標”之稱。他們亦在2010年獲頒加拿大蓋爾德納國際獎。

62歲的威廉·凱林是哈佛醫學院教授、癌癥專家,在丹娜-法伯癌癥研究所擁有專屬研究實驗室。

65歲的彼得·拉特克利夫則是牛津大學教授,于校內設立獨立研究團隊,是研究腎病的專家,探討在缺氧環境下,人體如何產生一種能制造紅血球的荷爾蒙,從而作出調節。

格雷格·塞門扎,63歲,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教授,曾撰寫逾400篇研究論文,被引用逾13萬次。在高中生物老師的指導下,他對科學產生興趣,就讀哈佛大學期間,得悉一名朋友的孩子患上唐氏綜合征,促使他決心研究兒科基因學。

解讀揭開細胞與氧氣“互動”的神秘面紗

在漫長進化過程中,人類和其他動物演化出一套確保向組織和細胞充足供氧的機制。例如,人類頸動脈體中就含有感知血氧水平的特殊細胞。193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就授予相關研究,當年獲獎研究揭示了頸動脈體在感知不同血氧水平后,是如何與大腦交流從而調節呼吸頻率的。

除了頸動脈體對呼吸的調控機制,動物對供氧還有更為基本的生理適應機制。比如紅細胞可為身體各組織運送氧氣,缺氧情況下,一個關鍵生理反應是體內名為促紅細胞生成素(EPO)的激素含量上升,從而刺激骨髓生成更多紅細胞以運送氧氣。自上世紀90年代起,拉特克利夫和塞門扎就開始探索這一現象背后的機制。

兩人都研究了EPO基因與不同氧氣水平的“互動”機制,最終發現了在低氧環境下起到“調控器”作用的關鍵蛋白質——缺氧誘導因子(HIF)。HIF不僅可隨著氧氣濃度改變發生相應改變,還能調控EPO表達水平,促進紅細胞生成。塞門扎探明了HIF實際上包含兩種蛋白質,分別為HIF-1α和ARNT。

科學家們還發現,當氧氣水平上升時,體內HIF-1α數量會急劇下降。它是如何在富氧環境下被降解的呢?

正是腫瘤專家凱林在研究一種罕見遺傳性疾病——希佩爾·林道(VHL)綜合征時,解開了這一謎團。他的研究也因此與上面兩名科學家的研究聯系到一起。凱林發現,VHL綜合征患者因VHL蛋白缺失飽受多發性腫瘤之苦。典型的VHL腫瘤內常有異常新生血管,這可能與氧氣調控通路有關。在后續研究中,他又發現,正是VHL蛋白通過氧依賴的蛋白水解作用,負向調節了HIF-1α。

揭示細胞的氧氣調控通路,不僅具有基礎科研價值,還有望帶來疾病新療法。比如,調控HIF通路將有助于治療貧血;而降解HIF-1α等相關蛋白有可能抑制血管生成,從而有助對抗需要新生血管供養的惡性腫瘤。

問答為何被稱為生理學或醫學獎

自1901年首個獎項被頒發至今,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已走過118個年頭。但多年來,很多人有一個疑惑,為何該獎項是生理學或醫學獎,而不像物理學獎或者化學獎那樣單獨設立?

據稱,這是因為在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時代,生理學指的是現在的許多生物學領域。按照諾貝爾1895年遺囑中表達的意圖來解釋“生理學或醫學”一詞,可以使頒獎機構在頒發生物醫學、臨床醫學等領域獎項時,有更大的自由。

從1901年貝林因發明白喉血清療法獲獎起,至2018年詹姆斯·艾利森與本庶佑因發現抑制免疫負調節的癌癥療法,該獎項獲獎人的研究領域涵蓋生理學、遺傳學、生物化學、代謝學及免疫學等,其中的一些更是徹底改變或推動了醫學的發展。

你知道從放血發展到輸血的醫學史嗎?你知道胰島素和青霉素是怎么被發現的?你知道人類為什么會衰老嗎?回顧百年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名單,你將能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故事時間考驗了成果卻也帶走了研究者

每一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都經歷過和時間的“斗爭”。他們花費漫長的時間研究成果,又在漫長的時間里等待成果經受考驗。

DNA雙螺旋結構的解析,是二十世紀偉大的科學發現之一。沃森、克里克和威爾金斯因研究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獲得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對DNA結構的研究有重大貢獻的羅莎琳·富蘭克林于1958年因卵巢癌死亡,享年只有37歲。

奧斯瓦爾德·埃弗里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科學家,他發現“基因轉化現象”是由DNA而不是當時通常認為的蛋白質引起。他用了15年時間尋找相關證據,終于在1944年發表了決定性論文。因為在分子生物學和免疫學方面的杰出工作,他從上世紀30年代起幾乎每年都被諾獎提名。然而,再多的工作也沒能說服那時的核酸專家哈默斯頓。當時是卡羅琳研究所化學教授的哈默斯頓,始終認為是蛋白質引起了遺傳轉化。甚至有傳言認為,哈默斯頓阻礙了埃弗里獲獎。不過,或許埃弗里沒獲獎的真正原因是時間。1962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時,哈默斯頓已在鐵證下屈服,可埃弗里再沒機會獲得諾獎——他在1955年就去世了。

試管嬰兒技術是愛德華茲和英國產科醫生帕特里克·斯特普托合作研究成功的。1978年,世界上第一個試管嬰兒路易絲·布朗在英國的奧爾德姆市醫院誕生,引起全球科學界的轟動,也帶來了巨大的爭議。直至2010年,85歲的愛德華茲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審委員會稱這項技術是“現代醫學發展里程碑”,幫助全球10%的夫婦免受無法生育的困擾。但因高齡又體弱,愛德華茲未能發表獲獎感言。而與其一同創立該技術的斯特普托于1988年去世。諾貝爾基金會規定,諾貝爾獎不能授予已去世的人。(據新華社)

責任編輯:劉銀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點贊

  • 高興

  • 羨慕

  • 憤怒

  • 震驚

  • 難過

  • 流淚

  • 無奈

  • 槍稿

  • 標題黨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教| 靖州| 乡城县| 鄂托克前旗| 龙口市| 丹阳市| 邢台市| 缙云县| 甘泉县| 财经| 秦皇岛市| 太谷县| 瑞金市| 湘阴县| 上犹县| 淮南市| 乌兰浩特市| 河南省| 玉山县| 宿迁市| 吉木萨尔县| 泰兴市| 军事| 咸丰县| 达拉特旗| 太仆寺旗| 余庆县| 南靖县| 宣汉县| 南开区| 来宾市| 布尔津县| 阳朔县| 房产| 蒙城县| 博兴县| 津市市| 屯昌县| 洪江市| 岳阳县| 张家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