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在南昌
摘要:徐稚走后,陳蕃隨即又將懸榻掛回墻上,于是就有了《陳蕃下榻》《下榻留賓》的成語故事。
記者 杜 平
南昌,是這次油畫家們《重走長征路》寫生活動走的第一站。
車在高速公路上,向著東南方向疾馳。
畫家們掩飾不住興奮的心情,一上車就熱烈討論此次的紅色之旅應該如何進行。透過他們的言談,我真誠地相信,車上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著一個精彩的期待。
南昌距離駐馬店有近700公里,一路下來,用了9個多小時。
漫長的旅途中,大家除了幾次到服務區接熱水、上洗手間、吃午餐盒飯外幾乎沒再休息。負責開車的是市美協副主席、天中油畫院院長馬鷹,天中油畫院秘書長黃圣生,京都實業有限公司的張士均。說實話,他們很辛苦。套用一句老掉牙的話夸夸他們: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不會開車的我,真就這么想了。
在我的感知當中,南昌是一個很有文藝范兒的城市。1300多年前,有一個從山西來的叫王勃的天才少年,路過洪州府即現在的南昌市,正趕上當地主政的官員為一座剛建成的滕王閣舉辦詩宴。不待主政官的虛讓,王勃便豪氣干云、當仁不讓,提筆寫下《滕王閣序》,留下了“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千古絕句,讓這座山水之城文化底蘊平添了新的傳奇。流經千年,時至今日,風騷依然。其中,那句“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更是在無意之中與駐馬店扯上了關系。作為平輿的鄉黨,陳蕃官至東漢太尉。還在他做豫章郡太守時(治所在南昌)有過這樣的一個典故:陳蕃有一個習慣,從不留客在家過夜,唯獨對郡中一位叫徐稚的布衣另眼相看,并特意為他制作一懸榻。每當徐稚來訪,陳蕃便把掛在墻上的懸榻放下供徐稚夜寢;徐稚走后,陳蕃隨即又將懸榻掛回墻上,于是就有了《陳蕃下榻》《下榻留賓》的成語故事。
與南昌這座城市有關聯的還有一位汝南的鄉黨、東晉豫章內史梅賾,他的故事也值得一提:在中國歷史上,有一部被稱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的書——《尚書》,但這部書說來真是命途多舛,秦朝時因為另一位鄉黨宰相李斯焚書的建議毀于一旦,好不容易在漢朝被重新發現,卻又在東晉的戰亂中失去蹤影。好在是梅賾在民間尋訪時意外發現了它,并把它獻給了皇帝,這才使得這部煌煌史書重現天日并流傳至今。鄉黨梅賾可謂功莫大焉。
不錯,對于南昌,以上所講僅僅是我對這座城市文化歷史的鋪陳,真正鐫刻心中的當然是1927年8月1日向蔣家王朝發出的那聲槍響。
所以,南昌又被稱為英雄之城。
而這次來南昌,可以說是重走長征路油畫寫生的前奏。此次前來的目的是求見一位鄉黨——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江西省文聯副主席、江西書法家協會主席毛國典。
早在此次活動還在籌劃之中時,市美協主席、市文化館館長薛水生就與毛國典先生取得了聯系,希望在江西寫生時能得到他的指點和幫助,畢竟毛國典先生在江西工作生活多年,是書、畫及篆刻的大家,又在文聯領導位置上,相信在他的指導下大家能有更深刻的體會。令人高興的是,毛國典先生當即表示非常歡迎家鄉的同道去往南昌。
4月8日下午,一行人見到毛國典先生以后,由薛水生帶去了市委宣傳部領導的問候,同時向毛國典先生作了匯報。毛國典先生對這次重走長征路油畫寫生活動給予了肯定。毛國典先生認為家鄉的油畫家們能夠在建黨100周年到來前夕,用手中的畫筆回望紅色歷史、謳歌黨的偉大,非常有創意,是家鄉美術界一次極具想象力的嘗試,定會在家鄉美術事業發展過程中產生深遠的影響。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英雄之城,繁華之地,這就是我眼中的南昌。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