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麻、紡胚、合繩......汝南張樓:小麻繩制作老工藝“擰”出“夕陽紅”
駐馬店網訊(記者 鄧丹華 )打繩子,就是將線麻或苘麻等材料做成坯繩,然后再將幾股坯繩放置在自制的工具上,慢慢合成繩。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在汝南縣羅店、張樓,很多老人都會打繩子,且盛極一時。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曾經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的麻繩,現在已很少見,紡麻打繩更是難覓蹤影,尤其是手工制繩,幾乎滅絕。然而就是這些不起眼的麻繩,卻被汝南縣張樓鎮廟東村村民張保昌當成了寶貝,并傳承了手工制繩工序,且發展成產業,年產值達200多萬元。同時安置幾十位老年人家門口就業,讓老年人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活出最美夕陽紅。
傳承老工藝 幾代人不懈努力
近日,記者來到張保廠的制繩廠,即汝南縣明清麻織品有限公司。剛到生產車間,就被兩跺高高的小麻繩(制作大麻繩的半成品)、一跺加工好的粗麻繩和一架架轉動的特制木質紡車驚呆了。
“沒見過吧,這種手工制繩子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見記者吃驚,該公司負責人、68歲的張保昌笑著說,過去做農活兒需要麻繩的地方很多,麻繩曾是農民生產、生活的必需品,老百姓捆綁、背運、拉車、拉磨、拉碾都需要麻繩。他們村曾是線麻的主要生產區之一,幾乎家家戶戶都種麻、紡麻打繩,后來隨著尼龍繩的出現,線麻繩逐漸被化纖產品替代,村民們也不再種麻。
“村民不種麻,我就跑淮濱、固始等地買。”張保昌激動地說,他一直在從事制麻這項工作,重沒間斷,他不能把父輩傳承下來的技術和銷售資源丟掉。并于2009年注冊成立了汝南縣明清麻織品有限公司,同時安置幾十位老人在廠里就業。現在他的兒子已接下了接力棒,把這項手藝繼續傳承下去。
老人們干起老工藝 演繹最美“夕陽紅”
“在這里做事蠻好哦!曬不著、累不著,又比較方便。”72歲的守法李村村民王英高興地告訴記者,對于做了一輩子農活的她人來說,紡麻很簡單,既不耽誤家里的事,又能靠自己勞動賺些錢,很開心。平時在公司務工的村民有20多人,銷售旺季達40多人,大多是周圍村的老人,她還不是年齡最大的,她們當中年齡最大的78歲,平均年齡近65歲。別看她們年紀都不小,但干起活來每個人都是一把好手。
“要不是老張提供這個‘地’,我們到哪去掙一分錢。”正在抖繩的王玲老人說,她在這里已干了8年,主要是抖小麻繩(半成品),抖一公斤1.2元,一天能抖25公斤多,掙30多元。雖然掙錢不多,但不再給孩子要錢,還能用自己掙的錢給孫子買點吃的,感覺自己還有用。
談起下一步的打算,張保昌說,制麻繩雖沒有什么技術含量,但也有其嚴格的工序,如泡麻、剝皮、紡胚、合繩等。盡管他買的是半成品,經過抖、捋后直接紡胚,然后合繩,省去了不少工序,但年輕人都不愿從事這項工作,現有的老年工人,滿足不了他的生產需求。接下來,他準備購置一臺電動紡麻機來代替部分人工,同時針對部分老年人不方便到廠的,他準備把材料送到家中,讓她們顧家掙錢兩不誤。
據了解,近年來該鎮黨委政府采取多種舉措,積極引導、鼓勵和扶持當地能人,或吸引在外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發展勞動就業型加工產業。目前,該鎮有各類加工業25家,提供就業崗位1000多個,拓寬了留守婦女在家門口就業新路,大幅提升了她們的致富能力和生活幸福指數。
責任編輯:鄧丹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